醫學微生物學/病毒的增殖 | 病毒繁殖步驟

病毒這種增殖的方式叫做「複製(Replication)」。

病毒複製的過程分為吸附、穿入、脫殼、生物合成及裝配釋放五個步驟,又稱複製周期(Replication cycle)。

醫學微生物學/病毒的增殖跳轉到:導航,搜索醫學電子書>>《醫學微生物學》>>病毒的一般性狀>>病毒的增殖醫學微生物學病毒的一般性狀病毒的形態與結構病毒的增殖抵抗力與變異病毒的分類與命名醫學微生物學目錄病毒體在細胞外是處於靜止狀態,基本上與無生命的物質相似,當病毒進入活細胞後便發揮其生物活性。

由於病毒缺少完整的酶系統,不具有合成自身成份的原料和能量,也沒有核糖體,因此決定了它的專性寄生性,必須侵入易感的宿主細胞,依靠宿主細胞的酶系統、原料和能量複製病毒的核酸,藉助宿主細胞的核糖體翻譯病毒的蛋白質。

病毒這種增殖的方式叫做「複製(Replication)」。

病毒複製的過程分為吸附、穿入、脫殼、生物合成及裝配釋放五個步驟,又稱複製周期(Replicationcycle)。

目錄1一、吸附2二、穿入3三、脫殼4四、生物合成5五、裝配與釋放一、吸附吸附(Adsorption)是指病毒附著于敏感細胞的表面,它是感染的起始期。

特異性吸附是非常重要的,根據這一點可確定許多病毒的宿主範圍,不吸附就不能引起感染。

細胞與病毒相互作用最初是偶然碰撞和靜電作用,這是可逆的聯結。

脊髓灰質炎病毒的細胞表面受體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在非靈長類細胞上沒有發現此受體,而猴腎細胞、Hela細胞和人二倍體纖維母細胞上有它的受體,故脊髓來質炎病毒能感染人體鼻、咽、腸和脊髓前角細胞,引起脊髓灰質炎(小兒麻痹)。

水磨石病毒的細胞表面受體是含唾液酸(N-乙醯神經氨酸)的糖蛋白,它與流感病毒表面的血凝素剌突(受體連結蛋白)有特殊的親和力,如用神經氨酸酶破壞該受體,則流感病毒不再吸附這種細胞。

此外,HIV受體為CD4;鼻病毒的受體為細胞粘附分子-1(1CAM-1);EB病毒的受體為補體受體-2(CR-2)。

病毒吸附也受離子強度、pH、溫度等環境條件的影響。

研究病毒的吸附過程對了解受體組成、功能、致病機理以及探討抗病毒治療有重要意義。

二、穿入穿入(Penetration)是指病毒核酸或感染性核衣殼穿過細胞進入胞漿,開始病毒感染的細胞內期。

主要有三種方式:(1)融合(Fusion),在細胞膜表面病毒囊膜與細胞膜融合,病毒的核衣殼進入胞漿。

副粘病毒以融合方式進入,如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囊膜上有融合蛋白,帶有一段疏水胺基酸,介導細胞膜與病毒囊膜的融合。

(2)胞飲(Viropexis),由於細胞膜內陷整個病毒被吞飲入胞內形成囊泡。

胞飲是病毒穿入的常見方式,也是哺乳動物細胞本身具有一種攝取各種營養物質和激素的方式。

當病毒與受體結合後,在細胞膜的特殊區域與病毒病毒一起內陷形成膜性囊泡,此時病毒在胞漿中仍被胞膜覆蓋。

某些囊膜病毒,如流感病毒藉助病毒的血凝素(HA)完成脂膜間的融合,囊泡內低Ph環境使HA蛋白的三維結構發生變化,從而介導病毒囊膜與囊泡膜的融合,病毒核衣殼進入胞漿。

(3)直接進入,某些無囊膜病毒,如脊髓灰質炎病毒與受體接角後,衣殼蛋白的多肽構形發生變化並對蛋白水解酶敏感,病毒核酸可直接穿越細胞膜到細胞漿中,而大部分蛋白衣殼仍留在胞膜外,這種進入的方式較為少見。

三、脫殼穿入和脫殼是邊續的過程,失去病毒體的完整性被稱為「脫殼(Uncoating)」。

人脫殼到出現新的感染病毒之間叫「隱蔽期」。

經胞飲進入細胞的病毒,衣殼可被吞噬體中的溶酶體酶降解而去除。

有的病毒,如脊髓灰質炎病毒,在吸附穿入細胞的過程中病毒的RNA釋放到胞漿中。

而痘苗病毒當其複雜的核心結構進入胞漿中後,隨之病毒體多聚酶活化,合成病毒脫殼所需要的酶,完成脫殼。

四、生物合成DNA病毒的RNA病毒在複製的生化方面有區別,但複製的結果都是合成核酸分子和蛋白質衣殼,然後裝配成新的有感染性的病毒。

一個複製周期大約需6~8小時。

(一)雙股DNA病毒的複製多數DNA病毒為雙股DNA。

雙股DNA病毒,如單純疹病毒和腺病毒在宿主細胞核內的RNA聚合酶作用下,從病毒DNA上轉錄病毒mRNA,然後轉移到胞漿核糖體上,指導合成蛋白質。

而痘苗病毒本身含有RNA聚合酶,它可在胞漿中轉錄mRNA。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