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頸癌】症狀,成因及治療方法 | 子宮頸癌後期

當子宮頸癌逐漸發展成後期時,症狀才會變得明顯,例如下腹或背部疼痛、大小便感到困難、尿液及糞便帶血、失禁、腎積水、腳腫等。

然而,當患者發現身體出現這些症狀時,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了解子宮頸癌首頁癌症種類子宮頸癌醫學界時常呼籲市民接種疫苗,減低患上子宮頸癌的風險,亦曾邀請蔡卓妍、鄧紫琪、梁詠琪等知名藝人宣傳,在街頭不難發現相關的廣告。

子宮頸癌在香港有多普遍?甚麼人較容易患上子宮頸癌?一旦不幸患上子宮頸癌,應如何治療?這篇文章中發病及死亡統計常見症狀疾病成因風險因素診斷方法治療方法個人護理閱讀更多本港女性致命癌症子宮頸癌發病及死亡統計事實上,於2016年,子宮頸癌共有510宗新症,佔該年女性癌症新症總數的3.3%,在本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中,排行第7位。

若按每10萬女性人口計算,發病率為12.9%。

跟其他癌症相比,子宮頸癌對本港女性的威脅,並沒有按年大幅上升。

由2001年至2016年間,每年確診子宮頸癌的新症數目在大約400宗至500宗之間,沒有明顯的上升趨勢。

子宮頸癌也是本港女性致命癌症當中,排行第9位。

2017年,本港共有150位女性死於子宮頸癌,佔女性癌症死亡總人數的2.6%。

若按每10萬女性人口計算,死亡率則為3.8%。

在2001年至2016年期間,每年死亡率略為浮動,大致在3至4%的水平。

及早求醫子宮頸癌常見症狀一般而言,子宮頸癌早期沒有明顯的症狀,患者未必可以及時察覺。

癌症發展至中期時,患者身體開始出現跟月經失調類似的情況,包括:於兩次月經之間、性行為後、收經後、婦科檢查接觸陰道之後,陰道不正常出血,或者來經時間過長、經血過多等陰道有異常分泌,並帶血及異味進行性行為時,陰道出現疼痛當子宮頸癌逐漸發展成後期時,症狀才會變得明顯,例如下腹或背部疼痛、大小便感到困難、尿液及糞便帶血、失禁、腎積水、腳腫等。

然而,當患者發現身體出現這些症狀時,可能已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

不過也要注意,這些症狀並不局限於子宮頸癌,因此患者發現懷疑子宮頸癌的症狀,應盡早向醫生查詢。

HPV病毒子宮頸癌成因大約7成子宮頸癌是由人類乳頭瘤病毒,俗稱HPV病毒–第16型和第18型導致。

生殖器的HPV病毒主要透過性接觸感染,病毒會在子宮頸、陰道、陰莖、肛門,甚至口腔及喉嚨等部位潛伏,一般沒有症狀,亦能夠被人體自身的免疫力清除。

不過,當子宮頸內的細胞受到HPV病毒的持續侵襲,可能會導致細胞變異,從而引發子宮頸上皮內瘤。

子宮頸上皮內瘤分為三期,以有多厚的子宮頸上皮存在變異細胞來劃分,如患者達第三級仍未獲得適切的治療,則有可能發展成子宮頸癌。

定期檢查與風險子宮頸癌風險因素女性如符合以下條件,將比其他人有較高機會患上子宮頸癌。

感染HPV病毒第16型和第18型過早開始有性經驗、性行為過度頻密,或者有多個性伴侶曾感染性病長期使用口服避孕藥,年期達5年或以上已生育3次或以上,而第一次懷孕時年紀較輕免疫能力低,例如患有慢性腎病、愛滋病等有吸煙習慣因此,要預防患上子宮頸癌,女性應該多加注意性接觸時的衞生及安全,預防經性接觸傳染的疾病,例如使用安全套。

此外,女性也應定期進行子宮頸細胞檢查。

在檢查過程中,醫護人員會把俗稱「鴨嘴鉗」的陰道窺器,放入女性的陰道,以便清楚觀察位於陰道深處的子宮頸,然後再將小軟刷或小刮棒伸入陰道內,以刮取宮頸細胞樣本,放進顯微鏡進行檢查。

初時女性應每年檢查一次,如連續兩年檢查正常,則可減少至每3年一次,此舉有助子宮頸癌的發病率下降9成。

香港政府建議25歲或上、曾進行性行為私女性,接受子宮頸癌檢查直至65歲。

對於未有性經驗的女性而言,注射預防子宮頸癌的疫苗,即HPV疫苗,是較為合適的預防方法。

現時在本港註冊使用的疫苗有3種,全都可以預防由HPV病毒第16型及第18型所帶來的子宮頸癌,佔所有子宮頸癌的7成左右。

疫苗合共需要注射2至3劑,但由於疫苗未能預防所有致癌的HPV病毒,亦不能清除體內所有潛伏的HPV病毒,女性仍然要定期進行子宮頸檢查,盡可能減低患癌機會。

另外,由於吸煙習慣也是引致子宮頸癌的其中一項高危因素,本身是有吸煙習慣的女性應盡早戒煙,減低患病風險。

請即向醫生求診子宮頸癌診斷方法如女性透過上述子宮頸細胞檢查,確診患上子宮頸癌,醫生有可能要作進一步診斷,以確定子宮頸癌的分期。

盤腔超聲波掃描醫生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