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衔草 | 鹿銜草

《中国药典》:鹿衔草. 拼音Lù Xián Cǎo. 英文名HERBA PYROLAE. 别名鹿蹄草、鹿含草、鹿安茶、鹿寿草、冬绿、破血丹、紫背金牛草[四川]. 来源本品为鹿蹄草科 ...首页中药材鹿衔草《中国药典》:鹿衔草拼音LùXiánCǎo英文名HERBAPYROLAE别名鹿蹄草、鹿含草、鹿安茶、鹿寿草、冬绿、破血丹、紫背金牛草[四川]来源本品为鹿蹄草科植物鹿蹄草PyrolacallianthaH.Andres或卵叶鹿蹄草PyroladecorataH.Andres的干燥全草。

全年均可采挖,除去杂质,晒至叶片较软时,堆置至叶片变紫褐色,晒干。

性状本品根茎细长。

茎圆柱形或具纵棱,长10~30cm。

叶基生,长卵圆形或近圆形,长2~8cm,暗绿色或紫褐色,先端圆或稍尖,全缘或有稀疏的小锯齿,边缘略反卷,上表面有时沿脉具白色的斑纹,下表面有时具白粉。

总状花序有花4~10余朵;花半下垂,萼片5,舌形或卵状长圆形;花瓣5,早落,雄蕊10,花药基部有小角,顶孔开裂;花柱外露,有环状突起的柱头盘。

蒴果扁球形,直径7~10mm,5纵裂,裂瓣边缘有蛛丝状毛。

气微,味淡、微苦。

鉴别本品叶的横切面:上、下表皮细胞类方形,外被角质层。

下表皮可见气孔,内方具厚角细胞5~7列。

上表皮内方有厚角细胞1~3列。

栅栏细胞不明显,海绵细胞类圆形,含草酸钙簇晶。

主脉维管束外韧型,木质部呈新月形,韧皮部窄。

薄壁细胞含红棕色或棕黄色物。

炮制除去杂质,切段。

性味甘、苦,温。

归经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祛风湿,强筋骨,止血。

用于风湿痹痛,腰膝无力,月经过多,久咳劳嗽。

用法用量9~15g。

贮藏置干燥处,防潮。

备注(1)用于风湿痹痛,可配独活、桑寄生、牛膝等同用。

治肾虚腰痛、肝肾亏损、脚膝无力,可配合金雀根跟菟丝子等药。

对于咯血、吐血、衄血以及月经过多等症,都可配合止血药物同用。

如外伤出血,可用鲜草捣烂外敷。

此外本品配芡实等,还可用于肾炎、蛋白尿。

摘录《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鹿衔草拼音LùXiánCǎo别名破血丹(《植物名实图考》),纸背金牛草、大肺筋草、红肺筋草(《重庆草药》),鹿寿茶(《陕西中草药》),鹿安茶(《山西中草药》)。

出处《滇南本草》来源为鹿蹄草科植物鹿蹄草或圆叶鹿蹄草等的全草。

全年可采。

将全草连根挖出,洗净泥土,晒至叶片较软略抽缩时,堆压发热,使叶片两面变成紫红色或紫褐色,再晒干。

原形态①鹿蹄草,又名:冬绿。

多年生常绿草本,高20~30厘米。

地下茎细长,匍匐或直伸,有不明显的节,每节具鳞片1枚,鳞腋生出分枝纤细的不定根。

叶于基部丛生;叶片田形至卵圆形,长2~6厘米,宽2~5厘米,先端钝圆,基部圆形或楔圆形,全缘或具细疏圆齿,边缘向后反卷,侧脉近羽状,明显;下面常呈灰蓝绿色;叶柄长可2倍于叶片,花茎细圆柱形,具棱角,近上部有苞片1~2枚,苞片披针形;总状花序,花大,广开,直径15~20毫米,具短梗,基部有1披针形小苞片;萼片5深裂,裂片舌形,急尖或圆钝;花瓣5片,椭圆形,先端钝圆,基部稍窄,白色或稍带粉红色;雄蕊10,花丝略弯曲,扁平;雌蕊1,子房扁球形,花柱肉质,弯曲,柱头5裂,头状。

蒴果扁球形,具5棱,成熟时开裂,花萼宿存。

花期5~6月。

果期9~10月。

生长于山林中树下,或阴湿处。

分布河北、河南、安徽、浙江、江苏、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青海、甘肃等地。

②圆叶鹿蹄草形态与上种相似,惟花较小,萼片披针形,渐尖头。

分布东北、新疆、内蒙古等地。

除上述品种外,尚有同属多种植物的全草,在少数地区使用,如椭圆叶鹿蹄草使用于四川;普通鹿蹄草使用于西藏、云南、贵州;紫背鹿蹄草使用于西藏。

性状干燥全草,茎紫褐色,稍具棱,并有皱纹,无毛,微有光泽。

叶柄长,扁平而中央凹下,两边呈膜质状,常弯曲,无毛。

叶片皱缩,稍破碎,上面紫红色,少有呈棕绿色者,光滑,下面紫红色,无毛,叶脉微突;纸质,易碎。

有时可见花茎,上有数朵小花或扁球形棕色蒴果。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