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鐵性貧血族群一13~50歲女性 | 貧血指數10

女性是缺鐵、貧血的主要危險群,其中以停經前的婦女最明顯。

... 案例二:一位女病人在例行的健康檢查中,血紅素的數值是10g/dl,3年後再 ...健康刊物肝病資訊第13期出刊日:2010-07-15返回上一層搶救貧血大作戰女性是缺鐵、貧血的主要危險群,其中以停經前的婦女最明顯。

貧血是一種疾病還是症狀,要視情況而定,但最重要的是,要找出貧血的原因,才能改善。

 諮詢/周文堅(台大醫院內科部、檢驗醫學部主治醫師)撰稿/吳佩芬 案例一:一位南部某醫院的女員工,在進行例行的身體健康檢查時,發現有輕微貧血現象,再進一步檢查,發現該位女員工赫然罹患了血癌。

案例二:一位女病人在例行的健康檢查中,血紅素的數值是10g/dl,3年後再進行例行的健康檢查,血紅素掉到6~7g/dl,貧血的情況明顯惡化,醫療人員再幫這位女病人進行精確的血液檢查,居然發現這名女病人得到了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血癌。

 貧血者多不自覺多因健檢才發現血液中的血紅素數值是動態性的,隨著性別、年齡、種族、居住的高度等都有關聯。

以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成年男性與非懷孕的成年女性的血紅素,一般分別在13g/dl及12g/dl以上。

 貧血所表現出來的症狀,有容易疲倦、失眠、掉髮、注意力不集中、心悸、易喘,嚴重一點會出現舌頭疼痛、舌炎的情況。

這些症狀可能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作息,比如說,過去可以一下子爬三層樓,現在爬一、兩層樓,就需要休息;或走路走快一點,會頭暈或氣喘。

可是,多數人很難自覺到身體些微的變化,更何況有的輕微貧血者,平常沒有明顯症狀。

 因貧血而求診者,大多是在健康檢查報告出爐後,發現有貧血問題,需要進一步追蹤檢查;主動因為貧血症狀而求診者,常因為日常生活中的活動,如快走、爬樓梯,讓貧血症狀表現得更為明顯,才不得不求助於醫療人員。

 缺鐵是貧血主因貧血是否是一種疾病或症狀,要視情況而定。

倘若是骨髓問題造成的貧血,就可稱得上疾病;如果是感染、發炎引發的,應該就是其他疾病引起的症狀之一而已。

最重要的是,找出貧血的原因,才能改善貧血。

貧血可粗分為三類: 1、骨髓製造的功能異常,例如再生不良性貧血、惡性腫瘤侵犯骨髓,例如白血病。

2、紅血球之成熟有障礙,例如維他命B12缺乏之惡性貧血、缺鐵性貧血。

3、血液流失或破壞,例如受傷之出血、缺鐵性貧血或是因為各種原因導致之紅血球破壞。

 在台灣,貧血者以缺鐵性貧血居多,因為身體內的鐵質儲存量耗竭,而造成貧血的結果。

缺鐵性貧血者通常其紅血球數量減少,變小,血小板數量增多。

由於鐵是紅血球之重要元素,因此缺鐵終會導致貧血,鐵缺乏之後會影響紅血球的成熟,另外,出血的病人因血液流失也會流失鐵。

 一般而言,缺鐵性貧血的原因有三項: 1、血液的流失。

如生育年齡的女性的月經流失、腸胃道出血疾病、消化道或泌尿道腫瘤出血。

2、對鐵的需求量大增。

如懷孕婦女、正在成長發育階段的小孩。

3、消化道吸收的問題。

大部分是因為腸胃道的問題,如十二指腸、胃切除,萎縮性胃炎等。

 過去台大微生物與生化學研究所曾依據「1993~199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和「1999~2000年台灣地區老人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調查」兩份資料進行分析,結果發現,0.2%男性有缺鐵的情況,19~50歲女性有15.4%,51~64歲女性有7.5%,65歲以上男性有4.9%,65歲以上女性有3.7%;有貧血的比率,則是男性有6.6%,19~50歲女性有25.2%,51~64歲女性有16%,65歲以上男性有19.5%,65歲以上女性有18.8%。

 從數據上分析,女性是缺鐵、貧血的主要危險群,其中以停經前的婦女最明顯,老年男性與老年女性貧血、缺鐵的情況都不低。

 缺鐵性貧血族群一13~50歲女性台大微生物與生化學研究所曾和董氏基金會合作發表國內鐵營養評估與鐵營養狀況,也指出13~50歲女性是缺鐵的高危險族群,缺鐵的盛行率為13.3~15%(美國是9~11%),缺鐵性貧血的盛行率是4.5~7.6%(美國2~5%、荷蘭4%),鐵儲存耗盡盛行率(指體內的鐵蛋白非常低,在此定義為血清鐵蛋白濃度低於12μg/l)是12~25%(荷蘭45%)。

造成該年齡層女性缺鐵的原因是沒有攝取足量的鐵質。

此研究指出國內13~24歲女性,每日攝取的鐵質不到衛生單位訂定的建議量(約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