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頸柱狀上皮異位 | 宮頸外翻

所以,本質上來說,所謂的「宮頸糜爛」實際上是柱狀上皮外翻(cervical ectropion)。

在中國大陸2008年以前的醫學教科書上,曾有過所謂的宮頸糜爛分度診斷( ...宮頸柱狀上皮異位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創研究或未查證內容。

(2018年10月8日)請協助補充參考資料以改善這篇條目。

詳細情況請參見討論頁。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8年10月8日)請協助補充多方面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宮頸柱狀上皮異位類型cervixdisease[*]分類和外部資源醫學專科婦科學ICD-10N86DiseasesDB[1][編輯此條目的維基數據]宮頸柱狀上皮異位(cervicalectropion,也譯作宮頸柱狀上皮外翻,過去被錯誤地稱作宮頸糜爛),是生理期出現的宮頸的柱狀上皮外翻的生理現象。

雖然宮頸柱狀上皮異位並非異常,但它很難與早期的宮頸癌相區分,因此必須進行作進一步的檢查(如巴氏塗片檢查、活檢)才能進行鑑別診斷。

[1]目錄1術語2病生理機制3臨床表現4治療5參見6參考文獻7外部連結術語[編輯]過去,這一生理現象被稱作宮頸糜爛。

在2008年之前的《婦產科學》上宮頸糜爛一直是作為一個標準的疾病存在的,甚至有談到它的臨床表現,診斷和治療。

在之前婦產科大夫,把生理期出現的宮頸的柱狀上皮外翻當做是一種病理現象。

在2008年,本科生的第7版《婦產科學》教材取消「宮頸糜爛」病名,以「宮頸柱狀上皮異位」生理現象取代。

宮頸糜爛是過去對宮頸的一種正常表現的錯誤認識。

[2][3][4]曾被翻譯為「cervicalerosion」,但是國外權威的婦產科教材中找不到「cervicalerosion」的診斷。

病生理機制[編輯]宮頸糜爛過去被誤認為是一種病理現象。

做婦科檢查時,醫生有時能從陰道內看到黃色的部分,即是宮頸的外觀。

在宮頸部位,有兩種不同類型的上皮細胞:靠近陰道的鱗狀上皮細胞(Squamouscell)和靠近子宮的柱狀上皮細胞(columnarcell)。

兩種上皮在外觀表現上是不同的:在中央的部分,有點看起來象是「糜爛」的宮頸的部分,就是柱狀上皮覆蓋的部分,而外側相對比較光滑的宮頸,則是鱗狀上皮細胞覆蓋的部分。

柱狀上皮細胞區域和鱗狀上皮細胞區域處在一個動態平衡的狀態,交界區域在醫學上被命名為「鱗柱交界區」(SquamoColumnarJunction),這個區域也是宮頸癌的好發區域。

柱狀上皮容易受雌激素的影響。

女性在青春期之前,卵巢功能沒有完善,雌激素低下,柱狀上皮就靠宮頸內側,不易被發現,到了來月經以後,柱狀上皮在雌激素的影響下更多地朝宮頸外側發展,於是在宮頸口就容易看見類似「糜爛」樣的柱狀上皮。

在絕經了以後,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柱狀上皮又逐漸退回宮頸內,因此到時候檢查「糜爛」也就看不見了。

所以,本質上來說,所謂的「宮頸糜爛」實際上是柱狀上皮外翻(cervicalectropion)。

在中國大陸2008年以前的醫學教科書上,曾有過所謂的宮頸糜爛分度診斷(稱之為輕度、中度和重度,認為範圍的大小是炎症程度的輕重,面積小於1/3是輕度,1/3-2/3是中度,超過2/3是重度)。

2008年開始的醫學教科書認為宮頸柱狀上皮異位是受雌激素影響後程度不同的柱狀上皮外翻,屬正常的生理現象。

臨床表現[編輯]宮頸柱狀上皮異位是正常的生理現象,沒有特殊的臨床表現。

有些人可能會有接觸性出血的表現,但是只是宮頸的個體差異,就象有些人嚼點硬東西,牙齒或者嘴巴出點血,是可以理解的。

對於宮頸炎,如果有白帶增多、發黃、或有異味的情況,這些是宮頸炎症的表現,是在宮頸上出現感染了以後出現的症狀。

宮頸那氏囊腫和宮頸肥大,也是宮頸慢性炎症的結果。

治療[編輯]宮頸柱狀上皮異位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世界權威教科書認為宮頸糜爛與宮頸癌無關。

無症狀的、無病原體感染的宮頸糜爛不必治療,有症狀或有病原體感染的宮頸糜爛才應該治療。

[4]。

過去,曾經錯誤地認為宮頸糜爛與宮頸癌的發生有關,但現在的研究表明宮頸癌的發生是和人乳頭狀瘤病毒(HPV)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