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波拉病毒會對我們造成威脅嗎? 作者:臺大醫院內科部感染 ... | 伊波拉病毒非洲

伊波拉病毒(Ebola virus),是一種自1976年發現的出血熱病毒。

雖然媒體近日以來,持續的大幅報導相關疫情及可能的威脅,但目前其實尚未在非洲以外的地區 ...  無障礙網頁說明台大醫院:::      :::最新消息特別企劃專題報導保健園地台大花絮兒童專欄前期內容   :::特別企劃發燒話題 伊波拉病毒會對我們造成威脅嗎?  銀髮族的運動處方  如何清除蔬果的農藥殘餘  醫事人員介紹老年醫學部--周怡君醫師 內科部--王怡智醫師 醫療團隊 口服骨鬆治療藥物會造成牙床骨壞死嗎?機會不大,可以預防,請病患放心治療       前期發燒話題 前期醫事人員介紹 前期醫療團隊        伊波拉病毒會對我們造成威脅嗎?內容下載: 什麼是“伊波拉病毒”?圖片來源:疾管署衛教教材伊波拉病毒(Ebolavirus),是一種自1976年發現的出血熱病毒。

雖然媒體近日以來,持續的大幅報導相關疫情及可能的威脅,但目前其實尚未在非洲以外的地區發生大流行。

由於這病毒的高致病性及高致死率,而且在缺乏有效藥物和疫苗的情形下,常成為好萊塢電影的題材,因此,即使在臺灣及其他鄰近國家,還從未有任何確定病例,但大家對伊波拉病毒並不陌生。

伊波拉病毒最近重新引起話題,主要是因為從2013年底開始,西非幾內亞陸續傳出伊波拉病毒疫情,而鄰近的賴比瑞亞、獅子山等國,也陸續傳出自幾內亞返國後受感染個案。

疫情原有趨緩的情形,但在最近一個月來,感染個案又迅速增加,尤其是賴比瑞亞首都地區。

根據世衛組織WHO統計,在這波西非地區的流行,伊波拉病毒已經造成至少上千人死亡,並有數名醫護人員因參與照護而遭感染過世。

看來這波疫情似乎尚未獲得控制。

新型的伊波拉病毒伊波拉病毒在過去之所以被歸類為「出血熱病毒」,就是因為感染者的臨床症狀,常是突然出現高燒、肌肉痛與頭痛、嘔吐、腹瀉,與多發性出血現象,甚至休克,多重器官衰竭。

致死率高達50%至90%。

但這次爆發流行的伊波拉病毒,似乎略有不同。

除了病毒的基因序列與以往的伊波拉病毒有相當變異,症狀上也以高燒、嘔吐、劇烈腹瀉為主,典型的出血現象相當少見,因此被認為是個新型的伊波拉病毒。

不過,在西非仍然有高達5成5的致死率。

當然,西非是醫療資源較為匱乏的地區,我們該自問的是,萬一將來伊波拉病毒疫情發生在臺灣,致死率還會這麼高嗎?目前當然還沒有答案。

但個人估計,以臺灣豐富的醫療資源及健全的公共衛生體系,只要民眾及醫療人員,能提高警覺,及早發現,及時通報,加上進步的靜脈輸液點滴等支持性治療系統,個人相信即使還沒有特效藥上市,我們也能把致死率降到最低。

要如何避免感染到伊波拉病毒呢?此病毒的傳播,主要是透過接觸傳染。

經由破損的皮膚或黏膜,直接接觸到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體液(包含嘔吐物、尿液、糞便、精液等),或是間接接觸到被感染者體液污染的環境而感染。

也有可能藉由空氣微粒或飛沫傳播,但醫學上尚未確認。

潛伏期約為2~21天,且患者過世後遺體仍具傳染力。

伊波拉病毒為人畜共通,並且很可能一直存在於非洲的某種動物宿主,例如蝙蝠。

非洲有些地區,向來有食用蝙蝠的習慣,幾內亞政府已宣布禁止販賣及食用蝙蝠,以避免透過動物傳播造成疫情擴散。

也藉此提醒民眾,若前往非洲,尤其是幾內亞及其鄰近地區旅遊或洽公,應避免接觸蝙蝠、猴子等動物及感染者的血液、體液與分泌物等,以降低感染風險。

另外,雖然目前相關疫情仍侷限在非洲,我國疾病管制署近期已完成「伊波拉病毒出血熱的感染管制措施指引」的增修,並提醒第一線醫療照護工作人員,此疾病的控制,有賴於對病人及其密切接觸者的適當隔離等醫療處置,並要落實相關的感染管制措施。

雖然伊波拉病毒的傳播,目前仍被認為以接觸而非飛沫為主,但當萬一有境外移入個案在醫院內診治時,還是要先比照SARS疫情的感控規格,來防範院內感染事件的發生。

 內科部感染科主治醫師 謝思民  網頁分享: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地址:臺北市中山南路7號  電話:(02)23123456健康電子報各內容及圖片均受中華民國著作權法及相關法令保護,非經臺大醫院及作者同意前不得轉載、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等行為,以免觸法。

醫療機構際網路資訊管理辦法聲明: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

但以網路搜尋或超連結方式,進入本醫療機構之網址(域)直接點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