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一口就要人命!一隻蚊子如何將茲卡病毒帶到全世界 | 小頭症蚊子

從2015 年五月開始,巴西發生將近兩百萬起疑似病例。

人們發現,茲卡是造成小頭畸形(microcéphalie)的主因,也就是所謂的小頭症[1]。

嬰孩 ...叮一口就要人命!一隻蚊子如何將茲卡病毒帶到全世界2020-08-26分類:副刊SforSupplement作者:艾瑞克.歐森纳(ErikOrsenna)、伊莎貝爾.德.聖歐班(Dr.IsabelledeSaintAubin)譯者:陳太乙這幾十年來,茲卡病毒已逐漸世人被淡忘。

雖然有無數人被感染,但醫生們對高燒、疲累、頭痛一點也不感興趣。

在熱帶國家,這些症狀太普遍常見。

病因可以有太多種……而且,病人很快就好了,也沒有後遺症,為什麼還要費心?這隻非常低調的茲卡病毒在2007年重新造成話題。

它離開了非洲深處的森林,抵達玻里尼西亞的雅浦島(îlesdeYap)。

當地爆發一場瘟疫,疫情獲得關注並非因為病情嚴重,而是因為感染蔓延的規模:島上四分之三的居民都受這場瘟疫所苦。

茲卡病毒(Zikavirus)經由埃及斑蚊傳播,而使受斑蚊叮咬的人罹患茲卡病毒感染症。

(Source:Poochgreg/CCBY-SA)而茲卡病毒繼續從太平洋中心小島往東南方推進,在2013年十月份,抵達法屬玻里尼西亞:大溪地、茉莉島(Moorea)、馬克薩斯群島(l’archipeldesMarquises)。

突然間,好幾百個人找當地醫生就診,都是為了同樣的皮疹、高燒、恐怖的疲累感。

登革熱再次爆發了嗎?醫生開了抽血檢驗單,辨識出來的結果像是那已被淡忘的、久遠的病毒──茲卡。

所有人都得病,但沒有人擔心:不舒服幾天後,就能重新開始工作,回到海灘,或隨時變換這兩項活動。

2013年底,重大的警報響起:嚴重的神經症狀愈來愈多。

四個月內,醫生們診斷出四十二起漸進麻痺的病例(格巴二氏症候群)。

茲卡則繼續牠的航海之旅。

很快地,太平洋海域到處都出現牠的蹤影:新幾內亞、復活島……不過,要等到牠踏上拉丁美洲,人們才開始重視牠所帶來的危害。

從2015年五月開始,巴西發生將近兩百萬起疑似病例。

人們發現,茲卡是造成小頭畸形(microcéphalie)的主因,也就是所謂的小頭症[1]。

嬰孩出生時,頭顱尺寸異常縮小;當孕婦得到茲卡,病毒可能阻礙胎兒的腦部發展。

小頭症指的是一個人的頭圍相對於其年齡與性別的平均值小三個標準差以上的狀況,目前小頭症已經證實與茲卡病毒具有因果關係。

(Source:FelipeFittipaldi/WellcomePhotographyPrize2019/CCBY)這種恐怖的感染病例將近五千例,從貝倫(Belém)到阿雷格里港(PortoAlegre)、從聖保羅(SãoPaulo)到里約(Rio),都有紀錄。

聽到這些非常不好的消息,法屬玻里尼西亞的醫生們重新回顧本地的統計,發現從2014年年底開始,新生兒頭顱畸形的人數的確增加了。

巴西的數據龐大得多,因此能建立這個症狀與茲卡的相關性。

趁著這段期間,茲卡病毒已往北竄:圭亞那受到波及,哥倫比亞也是。

然後牠去加勒比海、馬丁尼克(Martinique)、瓜德洛普(Guadeloupe)、多明尼加共和國、海地繞了一圈……每個月都有新的進展。

宏都拉斯、薩爾瓦多、瓜地馬拉、墨西哥……美國。

一如黑死病那個被詛咒的時代,無助的人民百姓,眼睜睜地看著瘟疫蔓延。

再也沒有任何領土能置身事外。

面對這類侵略,士兵、關卡、高聳的鐵網、水泥牆、國土疆界……又有什麼用?只需如此微小的蟲子,便能將我們這個世界的疾病全球化。

而這場全球化行動的主要角色是誰?很顯然地,是那些載著最危險的病毒四處走透透的蚊子──斑蚊,更準確的說,埃及斑蚊或白線斑蚊。

一如全球所有媒體(包括法國的《世界報》),美國的《時代雜誌》封面獻給了茲卡病毒(2016年五月十六日)。

2016年,《時代雜誌》將封面獻給了茲卡病毒。

(Source:TIME)文章中有一項數字讓讀者們特別震驚:四千萬。

四千萬美洲居民每年在一個有茲卡疫情的國家旅行。

四千萬人!而其中,很可能有五十萬名孕婦。

果然不出所料,這個數字令人不寒而慄。

但如果這株病毒也出現在美國,並在當地生根呢?連旅行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