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想上學令父母好傷神? 三個步驟檢視原因 | 不想上學的理由

孩子不想上學令父母好傷神? 三個步驟檢視原因. 2018-12-06 10:43 聯合新聞網/ 文章提供/寶瓶文化. 圖/ingimage ...udn文教觀點評論孩子不想上學令父母好傷神?三個步驟檢視原因2018-12-0610:43聯合新聞網/文章提供/寶瓶文化圖/ingimage她總是會提前五分鐘敲門。

連同今天,已經是這個月的第三次,我對面那位厭世大叔似乎開始習慣被她打斷了。

這道敲門聲就跟演講的警示牌一樣,作用是提醒他:時間還剩五分鐘,療程開始倒數,晚安曲悠然響起,生命不該一直浪費在數落前妻的罪狀上。

敲門聲產生了某種抽離效果,讓他得以從回憶脫困。

因此,他很感謝這個敲門聲。

但對於門外的女人而言,與其被感謝,她更寧願被幫助。

在過去的一個半月裡,她每天都請了半天假,要認真算年假,早就燒光了,主管再怎麼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被逼得跳腳。

女人的工作簡直不是人幹的,身為客服部組長,手機永遠都有未接來電,群組永遠都有指令,她非常羨慕捷運上的低頭族,因為她每天向客戶低頭的時間遠比自己低頭滑手機的時間還多。

當然偶爾也會出現翹班的念頭,但是這次居然動真格地請了一個多月的假,下屬以為這是離職前奏,但其實是因為──她那三歲半的女兒,不想上學。

女人之所以進行了三次會談,與我的治療口碑無關,而是前兩次都無功而返,因為她總是在會談進行到一半時被公司召回。

這次她索性將女兒帶來現場,主管只能放行,於是女兒成了船錨,讓她得以被固定在會談室裡。

但事實上,她也的確被固定住了,因為女孩緊緊地纏在媽媽的背上,完全是「甲你攬牢牢」,二姊的歌詞變成一種真實的投影。

女孩的眼神堅決,足以對抗世界,而我也不想把自己當成與劫機犯斡旋的二流談判專家,因此,只好把她們視為生命共同體。

此情此景,讓我想起了甘耀明的經典奇幻小說《殺鬼》。

小說裡頭有一章,叫做〈爸爸,你要活下來〉,主角是一對原住民父女。

女兒叫拉娃,年方十歲,她很擔心父親尤敏一旦為日軍打仗,就會戰死沙場,因此在父親遠赴沙場的當天,用雙腳緊扣住父親的腰,不讓他上火車,離開家鄉。

日軍想方設法,都沒能讓拉娃離開父親的身體,拉娃的焦慮,成了最強悍的黏著劑。

尤敏擔憂女兒的安危,於是決定把她的腳縫進自己的肚子,到最後,兩人成了彼此身體的一部分,養分交互供輸,一場戰爭,讓血脈相連從形容詞變成了動詞。

然而,孩子對分離的焦慮,與世局的興衰榮枯無關,即便在太平盛世,學校也不會因此變得比較親切,三歲半的年紀,臨行密密縫,根本不足為奇。

我翻開前兩次的會談紀錄,發現孩子並不是突然變成這種狀態,而是因為她正在歷經「升班」這件事。

升班,代表的是境物轉移與社交動盪,原本調校過的人際參數都會被拉回預設值,就像電腦重灌這種噩夢一樣。

因此只要歷經一次升班,孩子的陣痛期就會綿延好幾週。

不幸的是,這次的週期變得特別長。

在這段期間,她的表現一如預期地跳回原廠設定,媽媽一離開視線便哭天搶地,只有媽媽重返視野後,才願意進行拓荒。

與其說媽媽是女兒的護身符,倒不如說她掌握了女兒的某種開關。

圖/寶瓶文化提供由於媽媽陪校時間過長,老師無從施力,因而導致媽媽對新班級的導師不信任,最後出現與孩子彼此綑綁的狀態。

談到這裡,我拿出白板,準備為「不去上學」這種行為寫個分類。

此時女孩一看到板溝上的四色白板筆,姿態瞬間鬆動──這就表示現在是個交易的絕佳時機,而且不需要語言,單用眼神,就能弭平年齡與心智能力的距離。

於是我們互換眼色,她點點頭,隨即以一種黑市交易的練達,奪走我手中的紅筆,鬆開雙腳,站上沙發,轉身朝牆壁上的海報瘋狂畫「叉」。

不幸的是,那是一張醫院的願景圖,上頭每一項願景都被孩子否決,院長的笑容也在一群紅色叉叉之間掙扎,不久之後就被淹沒。

回到白板上,「不去上學」(當然也可以替換成不去上班,把學校換成公司,絕對一體適用)大致可區分成三類:「不敢上學」、「不想上學」以及「不鳥學校」。

一、「不敢上學」,意指「懼學」(SchoolPhobia),也就是害怕上學。

害怕的原因不外乎下列幾種:陌生的環境,看起來凶凶的老師,一直被當邊緣人,覺得上課聽不懂或自身學業表現不佳等。

對於年紀小的孩子,大多是因為「分離焦慮」(SeparationAnxiety),以面對陌生情境時親人不在身邊,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