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如人生的滋味:跟著電影裡的主人翁學習面對遺忘 | 阿茲海默症電影

根據維基百科,阿茲海默症患者佔所有失智症人口的五到七成,亦即,在大眾普遍都能夠想像年老、力衰會伴隨著失智症狀的同時,阿茲海默症 ...回憶凋零,愛還在戲如人生的滋味:跟著電影裡的主人翁學習面對遺忘特別報導回憶凋零,愛還在戲如人生的滋味:跟著電影裡的主人翁學習面對遺忘2018/03/27,評論張硯拓圖片來源:《昨日的記憶》劇照張硯拓專職影評人,文章散見於紙本與線上媒體,也為udn.tv【藝想世界】節目常態來賓。

曾舉辦多次演講,經營【時光之硯】部落格及臉書粉絲團多年。

信仰:美好的記憶就是我的神。

根據維基百科,阿茲海默症患者佔所有失智症人口的五到七成,亦即,在大眾普遍都能夠想像年老、力衰會伴隨著失智症狀的同時,阿茲海默症幾乎是我們每個人面對自己的家人、長輩和親密伴侶的人生路上,都有機會遭遇的。

然而,多數的醫學資料只能是文字,或是數字,讓你我了解患病的過程,卻不見得能夠呈現「情境」。

更重要的是,不能夠呈現身為陪伴者的你我,可能會經歷什麼。

這時候,就是戲劇上場的時機了。

藉著大銀幕上的故事,我們看著角色患病,也看他/她身旁的人面對這段病變,不只是人際關係的變化,還有生活自主能力、健康安危,以及最重要的:記憶的逐漸淡出,都會帶給患病的人折磨;而對身邊的人而言,不只是照護的勞心勞力,還有悲傷,還可能有情緒上的消磨。

在台灣非常多觀眾喜愛的2004年電影《手札情緣》(TheNotebook)便帶入這個元素,將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戀妝點得更加哀戚。

而今夏大獲好評的非典型英雄片《羅根》(Logan)同樣有此妙筆,把失智症放在主要角色之一身上,讓英雄的末路變得更加淒涼。

但這篇文章要介紹的幾部電影,是直接以阿茲海默症為主題的。

首先是2001年的英國藝文電影《長日將盡》(Iris),透過小說家艾瑞絲.莫朵(IrisMurdoch)在晚年(78歲)罹患失智症的經歷,來看一輩子擅長用精準的文字表達自己的敏銳心靈,如何被病症吞沒、變得惶恐;這同時(同樣是學者的)莫朵的丈夫則是要面對心理上、生活起居上的雙重劇變。

這整個故事又和他們年輕時候、相遇相識的愛情起源做對應,既增添了浪漫感,也探問當戀人許下了海誓山盟,是否真的知道那「不離不棄」的終極意義?艾瑞絲.莫朵與丈夫約翰.貝利結褵超過四十年,兩人從年輕時候的個性迥異,一路磨合著彼此,這樣的情感對比於她罹病後的角色關係,那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依賴,格外凸顯了伴侶之間彼此許諾的,不只是心靈相守。

《長日將盡》是一部細膩的電影,而女主角艾瑞絲是由茱蒂.丹契(JudiDench)以及凱特.溫絲蕾(KateWinslet)分別飾演年老和年輕兩個階段,兩者都是不可多得的好演出。

飾演年老丈夫的吉姆.布洛班(JimBroadbent)更是藉此拿下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

關於愛情的能量以及可能面對的考驗,都可以在此片中看見。

跨越大西洋來到美國,2014年推出的電影《我想念我自己》(StillAlice)也許是說到阿茲海默症的時候,最多觀眾腦海會浮現的片名。

茱莉安.摩爾(JulianneMoore)憑此拿下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她在片中的角色跟上述《長日將盡》的莫朵有點相似:都是女性學者,都以語言為畢生專業核心,都有個同為高知識份子的丈夫——不同的是,她的年紀還不到五十歲。

在此,早發性阿茲海默症(Early-onsetAlzheimer'sDisease)帶給這位仍在壯年的研究者巨大的打擊,她自己身為語言學權威,透過各種方式(用手機、小卡片、電腦影片)測驗和記錄自己的知覺狀態,甚至試著為自己設計一些練習,期望可以抵抗病魔,但最終仍舊失敗了。

《我想念我自己》另一段動人的刻畫,是片中女主角的家庭關係,不只是丈夫而已,還有青春期的孩子們,他們默默地在得知母親患病之後,改變自己的生活規劃,這是家人間彼此共患難的可能;但更讓人鼻酸的,是當她確診了自己的病症來自「基因遺傳」,她把孩子們集合起來,告訴他們這件事。

嘴裡說著「我真的很對不起……」那一刻不論是患病者、或陪病人的心情,都無比複雜。

圖片來源:《明日的記憶》劇照電影《明日的記憶》劇照來到太平洋另一端,2007年的日本電影《明日的記憶》(明日の記憶)有別於上述兩者,說的是一個男性患病的故事。

同樣是接近五十歲的早發性阿茲海默症,這次的患者是一位廣告公司主管,想當然,他正在事業大好的衝刺階段,然而失智的症狀快速地吞噬他的工作能力,在失去事業可能性的同時,他也從一個照顧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