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絲蟲病 | 象皮病傳染方式

淋巴絲蟲病(又稱象皮病,拉丁語:elephantiasis, lymphatic filariasis),是由絲蟲 ... 其他建議的預防方式還有避免蚊蟲叮咬,包括減少蚊蟲的數目,以及使用蚊帳等。

... 傳染窩. 感染性血絲蟲經由病媒蚊叮咬吸血時進入人體,病媒蚊的種類如下:.導覽近期變更隨機頁面貢獻分數新手上路新頁面優質條目評選目錄1致病原2流行病學3傳染窩4傳染方式5預防方法6臨床症狀7實際案例7.1大陸象皮症青年跨海來台求診8視頻9參考資料繁體不转换简体繁體193.8.127.218建立帳號登入工具閱讀檢視原始碼特殊頁面頁面資訊揭密真相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淋巴絲蟲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事實揭露揭密真相前往:導覽、搜尋淋巴絲蟲。

原圖鏈接淋巴絲蟲病,人類感染血絲蟲(filariae)引起的病症稱為淋巴絲蟲病(lymphaticfilariasis),又稱為象皮病(elephantiasis)其中約有九成的病例為感染班氏絲蟲。

在2000年,全球有超過1.2億淋巴絲蟲病病例,其中約4千萬人因此病而外觀受損或失能。

台灣本島和金門、澎湖的居民在1960年之前有感染淋巴絲蟲病的風險,但自1958年起,經由執行長期的防治計畫,淋巴絲蟲病病例數逐年下降。

目前臺灣已無淋巴絲蟲病病例。

目錄1致病原2流行病學3傳染窩4傳染方式5預防方法6臨床症狀7實際案例7.1大陸象皮症青年跨海來台求診8視頻9參考資料致病原淋巴絲蟲病(又稱象皮病,拉丁語:elephantiasis,lymphaticfilariasis),是由絲蟲總科的寄生蟲引起的疾病。

許多罹患此病的病患並無症狀,然而有些個案卻出現手臂、腳或是生殖器的嚴重水腫,同時患部皮膚變厚並伴隨著疼痛,這些身體的改變進而造成病患社會及經濟上的問題。

血絲蟲(filariae)是一種微小、線狀的寄生蟲,會經由病媒叮咬吸血時而進入人體。

列屬動物界、線蟲門(Nematoda)、胞感腎綱(Secernentea)、旋尾目(Spirurida)、絲蟲總科(Filarioidea)、絲蟲科(Filariidae)。



血絲蟲(filariae)是一種微小、線狀的寄生蟲,可感染人類的主要有班氏絲蟲(Wuchereriabancrofti)、馬來絲蟲(Brugiamalayi)以及帝汶絲蟲(Brugiatimori)等三種。

其中有九成的病例為感染班氏絲蟲。

人類感染血絲蟲引起的病症稱為淋巴絲蟲病(lymphaticfilariasis),又稱為象皮病(elephantiasis)。

流行病學印度孟加拉40歲婦女雷齊亞(ReziaBegum)生下女兒後,右腿開始腫脹,最後居然腫成重57公斤的「象腿」。

原圖鏈接全球有52個國家約8.56億人仍受淋巴絲蟲病威脅。

在2000年,全球有超過1.2億淋巴絲蟲病病例,其中約4千萬人因此病而外觀受損或失能。

班氏絲蟲分布於全世界的熱帶地區,馬來絲蟲分布於亞洲地區,帝汶絲蟲分布於東南亞(印度、印尼、馬來西亞及泰國)。

全球有52個國家約8.56億人仍受淋巴絲蟲病威脅。

班氏絲蟲分布於全世界的熱帶地區,馬來絲蟲分布於亞洲地區,帝汶絲蟲分布於東南亞(印度、印尼、馬來西亞及泰國)。

臺灣本島和金門、澎湖的居民在1960年之前有感染淋巴絲蟲病的風險,但自1958年起,經由執行長期的防治計畫,淋巴絲蟲病病例數逐年下降。

目前臺灣已無淋巴絲蟲病病例。

絲蟲是藉由受感染的蚊子叮咬而傳播,通常感染是從孩童時期開始。

主要有三種絲蟲會導致淋巴絲蟲病:班氏絲蟲、馬來絲蟲和帝汶絲蟲,其中以班氏絲蟲最常見。

這些病原體會破壞淋巴系統。

淋巴絲蟲病需藉由顯微鏡下檢視血液檢體來確診,血液檢體須於夜間收集,製成厚血液抹片並進行吉姆沙氏染色;除此之外,也可以透過檢查血液中相應的抗體來確認。

預防淋巴絲蟲病要針對出現患病者的族群全體進行治療,以求完全治癒該疾病的影響。

方式是對該區域的所有人進行每年一次的投藥,且必須花費4至6年的時間。

治療所使用的藥物,包含了阿苯達唑配合伊維菌素,或是阿苯達唑配合乙胺嗪。

這些藥物無法殺死成蟲,但是能防止疾病進一步蔓延,直到絲蟲自我死亡。

其他建議的預防方式還有避免蚊蟲叮咬,包括減少蚊蟲的數目,以及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