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鼻疽之臨床表現與抗生素使用 | 類鼻疽最常見的感染部位

146冊Vol.37 No.1Mar. 31 2021中華民國一一○年三月卅一日出版類鼻疽之臨床表現與抗生素使用 吳佩霖1、石成展21台南市立醫院藥劑科、2臺南市政府衛生局心理健康科摘要目的:類鼻疽為Burkholderiapseudomallei造成的感染症,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案例發生在台灣,且大多位於南部地區;過去文獻雖有探討本疾病的臨床表現與併發症,但就藥物方面並無特別著墨。

因此,本研究的目的為回溯性分析因類鼻疽住院之患者,討論其過去病史、臨床表現、與抗生素治療處方型態。

方法:以病歷回顧方式,紀錄2004-2018年間,確定診斷為類鼻疽並收治住院之病患。

數據收集包括患者相關病史、臨床症狀與相關檢驗數據,急性期與根除期的抗生素使用藥物、劑量頻次、使用天數等。

結果:總計有30例患者,平均年齡為65.2歲;93.3%患者至少有一項慢性合併症,如:糖尿病、高血壓、慢性腎病。

發燒為患者最主要的表現,其次為呼吸短促、食慾不振,最常見的感染部位為肺炎。

病情嚴重需加護病房治療有6例,總死亡率為10%。

急性期的處方型態,以ceftazidime為主,根除期最常開立的藥物為amoxicillin-clavulanate與trimethoprim/sulfamethoxazole(TMP-SMX)合併治療,使用TMP-SMX的患者,有16.7%發生藥物不良反應。

結論:南臺灣是類鼻疽的好發地區,若發生不明原因敗血症或肺炎時,應注意是否有感染的可能性,尤其是具有慢性病史、免疫不全或抽菸、喝酒的高危險族群。

若於颱風或水災過後,更須留意可能有更多案例發生。

一旦確診,需即時選用適當的抗生素與足夠的給藥時間,以確保治療的成功率與降低後續復發的機率。

關鍵字:類鼻疽、類鼻疽伯克氏菌、Melioidosis、Burkholderiapseudomallei、ceftazidime、trimethoprim/sulfamethoxazole壹、前言類鼻疽(melioidosis)原意由希臘文而來:「melis」為驢子的瘟熱、「oid」為相似、「osis」為症狀的意思。

此疾病由類鼻疽桿菌Burkholderiapseudomallei(B.pseudomallei)引起,為格蘭氏陰性桿菌,適合在溫度24-42℃、pH值6.5-7.5、且含水量>10%的土壤或汙水中生存;流行區為南、北緯20度以內的東南亞地區及澳洲北部的熱帶地域,但在其他國家,如:巴基斯坦、法國、墨西哥等,仍有散發病例報告1。

台灣過去並無大規模的疫情發生,但在2005年7月海棠颱風過境後多處淹水,隨後南台灣地區即診斷出多例病例,後續幾年也可觀察到,每當重大颱風災害後,類鼻疽案例即有增加趨勢。

類鼻疽的發生率以男性較高(4:1),任何年齡層都可能發生,一前瞻性的研究顯示,患者的平均年齡為50歲、但仍有5-10%的病患為<15歲的族群2。

常見的感染途徑有皮膚傷口接觸、吸入或食入受汙染的水源或泥土,平均潛伏期為9天(1-21天)。

免疫不全的患者,如:糖尿病、慢性腎病、酗酒為發病高危險群;此疾病的臨床表現多樣化,從無症狀到嚴重的敗血性休克皆有可能發生,因而有偉大的臨摹者(thegreatmimicker)之稱。

最常影響的器官為肺部,可能進展為膿瘍或經血行散播至全身,死亡率在國內外文獻的報告約為20-50%3。

類鼻疽的抗生素治療分為兩個時期,一為急性期,目的為避免患者惡化成敗血症或器官衰竭、降低死亡率,首選藥物為ceftazidime或carbepenems類抗生素;二為根除期,治療目標為殺死殘餘細菌、避免復發,建議藥物有trimethoprim/sulfamethoxazole(TMP-SMX)、amoxicillin/clavulanicacid;是否需合併抗生素治療、使用天數等,須依據疾病的嚴重度與抗生素敏感性決定。

過去台灣本土的文獻雖有討論類鼻疽的臨床表現與併發症,但就藥物方面並無特別討論。

因此,本研究的目的為回溯性分析類鼻疽住院患者,針對其過去病史、臨床症狀、與抗生素使用做討論。

貳、研究對象與方法本研究向彰化秀傳紀念醫院人體試驗委員會申請通過執行(計畫編號:1081105)以病歷回顧方式,收集2004-2018年間,確定診斷為血液、痰液、尿液、肋膜積液、或傷口培養出B.pseudomallei,且其檢體經疾病管制署鑑定、並收治住院台南市立醫院的病患。

排除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