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羅病毒型腸胃炎及其相關研究 | 諾 羅 病毒 胃腸 炎 之 流行

原來是諾羅病毒在作怪」、「逢甲 200 人腹瀉疑為群聚感染」(後來證實也是諾羅 ... 一些統計資料顯示:在開發中國家,每位兒童每年平均得到三次急性胃腸炎。

... 因於1968 年在美國俄亥俄州的諾瓦克(Norwalk)發生了流行性腸胃炎而命名。

跳到主要內容區首頁歷史期刊104年第131期諾羅病毒型腸胃炎及其相關研究諾羅病毒型腸胃炎及其相關研究 臨床醫學研究所蔡七女助理教授每年冬季只要遇到溫度驟降,全球各式各樣的病毒便“越冷越開花”般的肆虐著。

其中感冒、拉肚子幾乎是各醫院、診所的大宗,尤其在2006年開始,原本大家不熟的諾羅病毒(Norovirus)常成為腸胃炎最主要的元凶之一。

近幾年諾羅病毒常出現在報紙的版面上,常見到:「數百名學生腹瀉高燒……諾羅病毒搞的鬼」、「全家又吐又拉!原來是諾羅病毒在作怪」、「逢甲200人腹瀉疑為群聚感染」(後來證實也是諾羅病毒)、「皇冠公主號郵輪172人感染諾羅病毒」,這些群聚感染新聞的背後代表了諾羅病毒的高傳染性,而其傳染途徑為糞口途徑,大多是食入被諾羅病毒污染的食物、飲水、或是接觸被此病毒污染的物體表面如:感染者之排泄物、嘔吐物等,再接觸自己的嘴、鼻或眼睛黏膜而傳染。

對於嬰幼兒,免疫不全之病患,還有老人家而言無疑是健康上的一大威脅。

而且該病毒每隔幾年便有基因體上之變異,所以根本無所謂的「終生免疫」這件事,因此根據一些統計資料顯示:在開發中國家,每位兒童每年平均得到三次急性胃腸炎。

所以,勤洗手及不吃生的海鮮貝殼類,已經成為預防腸胃炎的不二法門。

雖然在一些已開發國家中,胃腸炎致死率低,但是其造成的醫療以及社會照顧成本仍然非常高,因此急性腸胃炎對人類健康的威脅性不容忽視。

諾羅病毒又名諾瓦克病毒(Norwalkvirus),因於1968年在美國俄亥俄州的諾瓦克(Norwalk)發生了流行性腸胃炎而命名。

在1972年於電子顯微鏡下由Dr.AlbertZ.Kapikian發現從患者的糞便裡檢出病毒顆粒之存在,因而成為第一個確認的胃腸炎病毒。

諾羅病毒基因體皆是無套膜(envolope)的RNA病毒其中根據諾羅病毒蛋白衣(capsid)序列,可以將諾羅病毒病毒分為五種主要基因型(genogroup)GI~V,其中GI、GII及GIV會感染人類。

根據國內外的資料顯示:諾羅病毒GII占了目前所有諾羅病毒型腸胃炎之八成左右,而再根據諾羅病毒蛋白衣序列,GII基因型又可至少細分為19個亞型(subgenotype),其中於2006年造成全球大流行的是GII.4亞型(目前約佔所有GII引起之腸胃炎的九成),根據每個GII.4亞型發現的時間可命名為諾羅病毒GII.42006,2008,2009,2012亞型等,如果發現當年2006有兩個GII.4亞型,便稱為GII.42006a及GII.42006b。

若這個諾羅病毒亞型是在某地區發現的,則會加上地名:例如,諾羅病毒GII.42012雪梨亞型。

而北台灣地區,從2006年開始諾羅病毒變成為病毒型腸胃炎的主要病因,根據臨研所分子病毒實驗室及長庚醫院兒童胃腸科陳世彥醫師之論文,從2006年台灣開始部分孩童自費施打輪狀病毒疫苗後,原先輪狀病毒為病毒型腸胃炎主要病因逐漸在近幾年被諾羅病毒所取代,明顯地從2009年起輪狀病毒引起腸胃炎比例下降;而諾羅病毒引起的腸胃炎則由<5%(2004年),在2006-2007年間升高為~30%,雖然2008–2009年間諾羅病毒的感染比例下降為<10%,但在2009年底-2011年間皆維持在15-20%左右的感染率(註一)。

分析在2006-2011五年間北台灣地區的腸胃炎主要元凶大部分為諾羅病毒GII.42006b,到了2009年底-2011年初出現另一亞型諾羅病毒GII.42009(又稱謂NewOrleans亞型);但是此亞型並未引起大流行,直到2011年底出現GII.42012(又稱Sydney亞型)亞型才引發一波大流行。

分析比較這幾年在北台灣流行的諾羅病毒基因體,其實大部分的變異依然位於蛋白衣(capsid)上,這些變異應該與病毒與宿主受體結合及免疫反應有關(註二)。

因此,如何針對每年流行的諾羅病毒來發展疫苗變成為一個重要課題。

目前諾羅病毒疫苗之發展是利用體外合成純化之似病毒粒子(Virus-likeparticles,簡稱VLPs),此似病毒粒子並不會在人體內複製(因為只有蛋白沒有諾羅病毒的RNA),但是在打入人體內會刺激免疫系統產生抗體來對抗諾羅病毒,這部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