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缺失症:90%的父母和孩子,都是不幸家庭的受害者和加害者 | 情感缺失症

但有一種感覺,最讓人感到心酸:明知道一些人對自己很重要,心裡卻沒有什麼感覺,在情感上隔著十萬八千里的距離。

情感缺失症:90%的父母和 ...首頁壹點靈情感缺失症:90%的父母和孩子,都是不幸家庭的受害者和加害者2019-10-21  壹點靈想起自己的家庭,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感覺。

但有一種感覺,最讓人感到心酸:明知道一些人對自己很重要,心裡卻沒有什麼感覺,在情感上隔著十萬八千里的距離。

就好像有一些人會說:我知道我應該愛我的父母,看著他們一天天衰老,相處時日已經不多,可是每次一靠近他們,就想馬上逃離;我感覺我很愛我的另一半,知道我應該關心他、理解他,可是時常對他無話可說,只有數不盡的埋怨和指責;我很愛我的孩子,想把最好的一切都給他,卻常常對他發脾氣,只要他沒有按照我的要求去做,我就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孩子跟我也無法親近;對於身邊的其他人,我客氣、禮貌、尊重別人,很認真、善意地對待每一個人,卻沒有人能走進我的心裡……對於這樣一部分人來說,非常想去愛別人,卻十分吃力。

常常拼盡全力付出,既換不來他人善意的回應,也很難讓自己感到滿意。

有一個朋友過去為家庭操碎了心,但常常不被理解,雖然她一直堅信自己的犧牲和付出,對家庭很有價值。

尤其是最近,丈夫開始對她迴避,連7歲的孩子也開始說:媽媽,我覺得你很煩,不想跟你在一起!她記得丈夫有一次問她:或許你講的道理都對,你的埋怨也沒有錯,但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沒有人喜歡聽你講話?她覺得自己很愛丈夫和孩子,卻沒有人理解她。

她不明白為什麼一直都在努力做好,犧牲自己為他們好,他們卻想要逃離。

患上情感缺失症的人,常常就是這樣。

他們非常用力地去愛人,但很難覺察到,這樣的愛並非是出自於情感表達,而是一種自己內心獲得安全的需要。

這樣看起來很純粹的愛,實際上卻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控制。

她突然想到了自己的媽媽,想起了小時候,媽媽任勞任怨,每天忙著各種農活,總是說不完的抱怨和發不完的脾氣,爸爸受不了開始逃掉,她卻不能逃。

每天聽著抱怨,被媽媽當成出氣筒,她卻只能像個可憐蟲一樣呆在媽媽身邊。

她很煩媽媽,又不得不照顧媽媽的情緒,除了順從她什麼都做不了。

可怕的是,她一直很討厭媽媽,但是卻發現自己說話、做事的風格越來越像媽媽。

有一天早上,她正在廚房裡做飯,孩子醒了開始哭鬧,她一會兒安撫孩子,一會兒跑回廚房,孩子不斷纏著她抱,她憤怒至極,抱著孩子衝進丈夫的臥室,開始吼:你沒長耳朵嗎?我怎麼遇到你這麼爛的人!吼完之後。

她想起小時候媽媽就是這樣對爸爸,媽媽從不會好好說話,一說話就是指責和埋怨。

現在的她,活成了媽媽的翻版。

還有一天,她下班得很早,去看媽媽帶著自己的小女兒玩,孩子跑著跑著就摔倒了,坐在地上哭。

媽媽衝過去,卻不是看看孩子摔得怎樣,反而是抱起孩子就打,邊打邊說:我看你還跑,跟你說要摔你不信,你這孩子怎麼這麼沒有規矩,長大跟你媽媽一樣沒用。

媽媽的話,深深刺痛了她的心,更讓她傷心的是,她未曾覺察到自己也一直是這麼對待孩子的。

孩子做錯了、搗亂了、被欺負了、受傷了,只要是惹自己不高興了,她從來都是埋怨,沒有想過去疼惜孩子。

她突然覺得孩子很可憐,也覺得自己很可憐,原來覺得自己很愛孩子,現在才發現從來沒有看見過孩子。

她和媽媽所做的一樣,不過是不斷用自己的情緒,去淹沒孩子的感受,直到孩子也變得沒有自我。

失去自我,就失去了愛和被愛的能力。

北大教授徐凱文曾有一項關於「空心病」的研究。

研究表明,有一些學習成績非常優秀的孩子,在進入大學後常常失去了自己的目標,除了為許多「應該」的標準去活,找不到自己活著的意義,這樣的人生非常痛苦。

當一個人一直生長在一個不被看見的環境裡,他就不得不用自我犧牲去換取被接納,這樣自主性發展就會被剝奪,所以長大之後,也很難不為了別人而活,因為自我意識一直沒有機會獲得發展。

而這種為別人而活,其實是隱藏著很多希望被他人接納的需要在裡面,並非是真的設身處地為他人考慮。

這種用力的愛,其實是沒有情感流動的,儘管他們非常想通過自我犧牲換回愛,卻會讓伴侶疏遠,讓孩子無法親近。

所以,如果父母因為成長經歷中的缺失造成很多遺憾,他們可能不會愛自己,也不會去愛自己的伴侶和孩子,而在這樣缺愛的環境下,生長起來的孩子,也很難自愛和去愛人。

在這樣的家庭里,沒有任何幸福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