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夫球的踝關節與足部傷害 | 足底筋膜炎高爾夫球

腳跟痛. 足底筋膜炎:足底筋膜是腳底的一片結締組織,平常負責維持腳內側足弓的穩定,而 .../高球知識/高爾夫球的踝關節與足部傷害高爾夫球的踝關節與足部傷害2019-04-02在高爾夫運動裡,腳踝與雙腳傷痛通常是慢性的累積性傷害,而少見急性傷害。

在討論揮桿動作時,足部與踝關節的部份時常被忽略。

但事實上,雙腳與踝關節對於整個揮桿過程的穩定性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它讓身體的其他部位可以在一個穩定且平衡的平台上,完成流暢的揮桿動作。

這樣的功能,在遇到斜坡球位或沙坑球時就更顯得重要。

我們先來看看這個部位在不同的揮桿階段所產生的變化:瞄球設定:身體的重量平均落在兩腳的內側,因為身體的前傾,重心會稍微落在腳板的前側。

上桿:在上桿的過程中,身體的重心會往腳跟方向後移,同時因為上半身的旋轉,也使身體重心往右腳移動(右撇子)。

在上桿頂點時,重心主要是落在右腳的腳跟內緣。

我們可以自己檢視一下,如果在上桿頂點時發現重心偏在右腳外側,表示身體應該產生明顯側移。

對左腳來說,主要的重心是落在前腳板,而落在左腳跟的力量則是很小的,有些職業選手甚至在上桿到頂點時,他們的左腳跟是處於離地的狀態。

下桿:下桿帶出身體一個很迅速的轉動,這時候重心也從之前的右腳移到了左腳。

左腳在下桿到送桿的階段有一個很大的重心轉移,在揮桿動作結束時,左腳跟的外側承受了絕大部分的身體重量,左腳踝的外側也產生了一個很大的扭轉動作,腳踝的運動傷害主要就是在這一個階段時發生。

如果我們探討踝關節與兩腳部位對擊球表現的影響,大概可以分成兩個部份:上桿:上桿時因踝關節的不穩定,可能造成身體過度的左右位移,這時候會導致擊球力量無法完全釋放,同時容易打出右曲球。

下桿:在下桿過程中,身體重量迅速地由右腳移到左腳,所以整個過程會讓左腳與左腳踝承受很大的壓力與扭轉力。

如果左腳踝本來就已經有舊傷或關節鬆弛,球友在下桿擊球過程就不敢把太多的重量移到左腳,這時就會用更多的上半身轉動來彌補。

但由於身體的重心還停留在右腳,所以擊球瞬間身體是落在球位的後方,這時就容易打出左曲球。

綜觀高爾夫球所造成的運動傷害,主要還是以過度使用與動作不正確有關。

也就是說,因為打球而傷到腳部的多為慢性的累積性傷害,而少見急性傷害。

以踝關節來說,上桿頂點是右腳踝最容易受傷的時候,而送桿與最後的收桿動作則是最容易傷到左腳踝。

至於腳部位的傷害,大多則是因為過度行走所造成的筋膜與骨頭的受傷,或是因為穿著不適當的鞋子所造成的皮膚症狀為主。

以下就針對這部位所常見的運動傷害作進一步介紹。

送桿與送桿時由於左腳跟外側外側承受了絕大部分的身體重量,左腳踝的外側也產生了一個很大的扭轉動作,所以很容易造成運動傷害。

腳跟痛足底筋膜炎:足底筋膜是腳底的一片結締組織,平常負責維持腳內側足弓的穩定,而在走路或跑步的時候,足底筋膜就會像橡皮筋一樣的被拉開,如此可以提供一些扭力與彈力,也可以吸收來自於地面的反作用力。

但如果足底筋膜長時間的處於伸張狀態,或是受到局部的強力碰撞,就可能產生發炎的現象,也就是所謂的「足底筋膜炎」。

典型的症狀是在早晨剛下床走路時,腳跟部位特別疼痛,要過了約半個小時後才會比較緩解。

但如果持續行走兩到三小時後,疼痛又會加劇。

對球友們來說,一些原本腳型就不正常(扁平足、空凹足、足跟肌腱過短)、穿著吸震能力不好(例如鞋底太硬)的鞋子、或是長時間的走動(尤其是走不平的路),都很有可能產生足底筋膜炎。

跟腱拉傷/斷裂:跟腱又名「阿基里氏腱」,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腳筋」。

不管是走路、跑步、尤其是跳躍時,小腿的肌肉都會收縮而拉扯這條肌腱。

這條筋如果一直被拉扯,或是一個很大的拉力(如突然跳躍的動作),就可能拉傷這條筋,嚴重時甚至會整條斷裂。

典型的症狀是運動後腳跟後方的疼痛,有時會延伸到小腿,疼痛在腳尖翹起來的時候會更明顯。

會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很多,例如運動太過量,或是在不平坦的場地跑跑跳跳,其他如扁平足、穿不適當的鞋子(如後跟處太硬)、運動前熱身不夠等,都會使這條肌腱拉傷。

腳板痛蹠骨痛:這個其實指的就是前腳板肥厚部位的疼痛。

這個部位是我們走路踩地時,身體重量主要壓下去的地方。

當走路走太久、穿了不適當的鞋子(如鞋底太硬、鞋頭太窄)、腳底的肌肉力量不夠、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