恙蟲病併發症死亡率達6成? 看清楚數字就不用恐慌 | 叢林斑疹傷寒

恙蟲病,又稱叢林斑疹傷寒(scrub typhus)。

根據香港衛生署資料,叢林斑疹傷寒是在香港比較常見的斑疹傷寒,但究竟有多常見呢? 香港中文 ...2019/04/13,健康PhotoCredit:Alvesgaspar,CCBY-SA3.0科豆ScientificPapa科學唔是一定好高深;科學家唔是一定係悶蛋。

將研究發現消化,再應用於日常,容入生活。

由小孩出生開始,放下博士身份,在育兒路重新學起。

科學再加上老豆的合成體——科豆。

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恙蟲病,又稱叢林斑疹傷寒(scrubtyphus)。

根據香港衛生署資料[1],叢林斑疹傷寒是在香港比較常見的斑疹傷寒,但究竟有多常見呢?香港中文大學麻醉和重症監護部門有一篇報告指出在1995至2004這十年間,香港有58個叢林斑疹傷寒個案,而因此導致死亡的個案為「零」。

[2]而香港衛生署亦有報告指出,叢林斑疹傷寒個案有上升趨勢[3],這也許是為甚麼衛生署要呼籲大眾小心處理的原因;從公共衛生角度,預防永遠勝於治療,做好公眾教育及預防多數是較有效益的。

但這些數字其實處於偏低的水平。

有朋友看了一篇親子網站文章[4],見到「恙蟲病併發症死亡率高達6成」這個數字後問:「我們作為家長,是否又要擔驚受怕孩子在外可能受這種疾病侵襲呢?」首先,我們要先分辨發病率(incidencerate)及死亡率(mortalityrate)。

這篇報導其實有提到每年平均有20宗個案,對比香港有700萬人,發病率可以說是十分低的。

當然我們不能排除有人感染了而沒有求醫,所以不被記錄在案的個案,但那些必然是較輕微的個案。

所以,一年平均20宗,而且不一定全是小孩個案,父母實在不需要過於擔心。

「死亡率有6成」即每10個人感染有6個死亡,是個頗驚人的數字。

不過,文章所說的是併發症死亡率,亦即有併發症後才會有死亡率達至60%的數字。

文章沒有告訴你的是,感染叢林斑疹傷寒引致併發症的比率是多少?又是甚麼類型的併發症?打個比喻,假如引致併發症的比率是10%的話,整體死亡率就是6%而不是60%了。

於是,你看到文章中段會發現,台灣的2016年病發個案是492人,而死亡數字是3,死亡率只有0.61%。

而香港1992至2018年間也有3人死亡,從每年平均20宗病發個案這個數字去推算,27年就有540宗個案,當中有3人死亡的話,死亡率也只有0.56%,與台灣的數字相約。

(筆者沒有時間確認這篇文章中的數據,只能從他們提供的數字推斷。

)要再詳細談論叢林斑疹傷寒的死亡率,筆者先帶大家看一看台灣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的數字[5],以下段節錄自該署有關叢林斑疹傷寒的資訊︰臨床症狀猝發且持續性高燒、頭痛、背痛、惡寒、盜汗、淋巴結腫大、恙蟎叮咬處出現無痛性的焦痂(eschar)、一週後皮膚出現紅色斑狀丘疹,有時會併發肺炎或肝功能異常。

在沒有經過適當治療的病患中,死亡率可高達60%。

「併發症死亡率」跟「沒有經過適當治療的死亡率」有很大分別。

前者多少帶點被動、可以是無法醫治,而後者可能是不求醫或錯用治療方案。

先不討論併發症死亡率是否60%(因為沒有足夠參考資料的情況下,證實沒有個數字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我們不如先看看文獻到底怎麼說。

一份由牛津大學發表的系統性回顧指出,有關叢林斑疹傷寒死亡率的報告差異很大,但未治療的死亡率中位數(medianmortalityrate)為6.0%,有治療的死亡率則只有1.4%[6];事實上,印度及泰國的研究中,叢林斑疹傷寒死亡率較多是兩位數字,而中國、台灣、日本及南韓的研究中,叢林斑疹傷寒死亡率則多數是少於1%。

少於百分之一的死亡率,與上文提到香港及台灣衛生部門所公佈的病發及死亡數字吻合;雖然這個數字與60%有很大距離,但不代表我們可以忽視此病,只是我們也不用因一個報導的「60%」而過於惶恐。

既然叢林斑疹傷寒病發率已算是偏低,而死亡率在有適當治療下亦不算高,那是否意味我們可以掉以輕心?事實上,在同一個研究中發現,老人家及孕婦都算是較高危的一群,尤其孕婦在感染叢林斑疹傷寒的流產機率及初生嬰兒出現問題的機率都頗高,這些人最好還是細看衛生署發出的預防方法指引,多了解這種疾病,預防及盡早治療雙管齊下,這就不用時時刻刻都提心吊膽啦!資料來源︰斑疹傷寒及其他立克次體病(香港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https://ww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