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溝疝 | 小腸疝氣

俗稱「小腸氣」、「疝氣」,中醫又稱為「狐疝」。

根據傳統定義,股疝不屬於腹股溝疝,但由於部位相近、治療方法類似,並且與斜疝、直疝同樣經過恥骨肌孔,所以臨床上 ...腹股溝疝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腹股溝疝左側腹股溝斜疝類型小腸病變[*]分類和外部資源醫學專科胃腸學ICD-10K40ICD-9-CM550DiseasesDB6806MedlinePlus000960eMedicinemed/2703emerg/251ped/2559MeSHC06.405.293.249.437[編輯此條目的維基數據]腹股溝疝是指發生在腹股溝區的腹外疝,即腹腔內的器官或組織連同腹膜壁層形成的疝囊通過腹股溝管內口或腹股溝三角進入腹股溝管或陰囊。

可分為腹股溝斜疝(簡稱斜疝)和腹股溝直疝(簡稱直疝)兩種。

[1]俗稱「小腸氣」、「疝氣」,中醫又稱為「狐疝」。

根據傳統定義,股疝不屬於腹股溝疝,但由於部位相近、治療方法類似,並且與斜疝、直疝同樣經過恥骨肌孔,所以臨床上也常將其列入腹股溝疝。

[2]腹股溝疝是常見的外科疾病,腹股溝疝修補術也是最常見的外科手術之一。

目錄1歷史2流行病學2.1發病率2.2年齡2.3性別3病因學3.1人類的直立3.2鞘狀突未閉3.3腹壁薄弱或功能不全3.4其它因素4解剖5症狀及體徵6分類6.1斜疝與直疝6.2股疝6.3新的分類6.3.1Gilbert、Rutkow和Robbins6.3.2Nyhus6.3.3Bendavid6.3.4Robert和Zollinger,Jr7治療7.1非手術治療7.2手術治療7.2.1疝囊高位結紮術7.2.2傳統疝修補術7.2.3無張力疝修補術7.2.4腹腔鏡疝修補術7.3術後併發症8參考文獻9參見歷史[編輯]16世紀的腹股溝疝手術西方早在公元前1500年,古埃及就有腹股溝疝的記載。

公元前900年的腓尼基雕像展現了使用繃帶固定治療腹股溝疝的做法。

公元1世紀的古希臘就已經有了對腹股溝疝的手術治療。

在中國,成書於秦漢的《靈樞·五色》就有相關記載:「男子色在於面王,為小腹痛,下為卵痛,其圜直為莖痛,高為本,下為首,狐疝饗陰之屬也。

」[3]劃時代的疝外科治療由義大利外科醫生EdoardoBassini(英語:EdoardoBassini)開創。

Bassini於1887年首次報告了其開展的一種新術式,1889年出版專著。

後世將這種手術方法稱為Bassini法。

此後Halsted、Ferguson、Lotheissen、Battle等人都對疝外科做出過貢獻。

EdwardShouldice是又一位作出重要貢獻的醫生,其開創的Shouldice法已成為最受推崇的傳統腹股溝疝修補術。

美國醫生IrvingLichtenstein提出的無張力疝修補觀念是疝外科的一場革命。

他使用聚丙烯等材料製成的人工補片加強腹股溝管後壁以替代傳統的張力縫合。

現在使用各種補片的無張力修補術已成為應用最廣泛的腹股溝疝修補術。

隨著腹腔鏡的發展,已經成功將其應用於疝修補術,腹腔鏡疝修補術均需使用人工補片,目前於開放式無張力修補術相比尚無明顯優勢,仍然處於探索階段。

[2][4]流行病學[編輯]發病率[編輯]英國的統計顯示,男性罹患腹股溝疝的終生機率為27%,而女性為3%[5]。

1996年美國Rutkow的調查顯示,腹股溝疝占全部腹外疝的65.6%。

2003年,美國共有77萬例腹股溝疝患者接受手術治療。

[2]年齡[編輯]新生兒的發病率大約為2%~4%,1周歲後發病率有所下降,18~45歲較少發病,65歲以後發病又明顯增加。

[2]性別[編輯]腹股溝疝多發於男性,男女發病率約為15:1。

[1]病因學[編輯]左上:鞘突閉鎖完全;右上:鞘突不閉鎖;下:鞘突閉鎖不完全人類的直立[編輯]哺乳動物的腹股溝區在腹膜前方主要依靠腹橫筋膜抵抗腹腔內的壓力,缺乏肌肉的支持。

對於四肢爬行的動物,當處於爬行體位時,腹股溝處於比腹部更高的水平,腹腔內的壓力主要作用於上腹部前壁,腹股溝區壓力不大,因而這些動物幾乎沒有腹股溝疝的表現。

而人類在進化為兩腿行走的直立動物後,腹股溝區未能進化以適應這種改變,當薄弱的腹橫筋膜不能承受腹內壓力時,便發生了腹股溝疝。

[2]鞘狀突未閉[編輯]對於男性而言,在胎兒早期睪丸下降的過程中發生的先天性解剖異常是導致腹股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