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因以及如何治療異位性皮膚炎 | 細菌感染 皮膚癢

初期(急性期)時的皮膚傷口還會流出乾淨的液體(俗稱為流湯或流水)。

其中最惱人的症狀就是「癢」,尤其睡覺時無意識搔抓,容易導致皮膚發炎,增加傷口感染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我知道了異位性皮膚炎首頁健康百科皮膚異位性皮膚炎症狀病程併發症成因危險族群預防相關檢驗治療照護就醫準備部位分享什麼是異位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反覆發作的皮膚疾病,常造成病人的苦擾。

「異位性皮膚炎」得名由來與「異位性體質」有關,而「異位性體質」更常見的名稱就是「過敏性體質」,因為這一類的病人常常會合併有過敏性鼻炎、氣喘或過敏性結膜炎等過敏相關聯的疾病,所以異位性皮膚炎又可稱為過敏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推估成因多半與遺傳有關,異位性皮膚炎是嬰幼兒最常見的皮膚疾病之一,約占小兒人口的3~5%,約60%的病人會在1歲內發病,30%的病人則在1到5歲之間發病。

醫師在治療上會根據病人的嚴重度給予對應的用藥,異位性皮膚炎最擾人的症狀是皮膚很很癢,適當使用藥物止癢並且避免抓傷皮膚引起傷口感染,遠離過敏源也是很重要的保健良方。

異位性皮膚炎症狀病人的皮膚常常處於慢性發炎狀態,外觀多呈現乾燥、脫屑、變黑、紋路多等情況。

初期(急性期)時的皮膚傷口還會流出乾淨的液體(俗稱為流湯或流水)。

其中最惱人的症狀就是「癢」,尤其睡覺時無意識搔抓,容易導致皮膚發炎,增加傷口感染的機率,嚴重時甚至要住院治療。

異位性皮膚炎進展隨著年齡變化,異位性皮膚炎發作的影響部位也會改變:嬰兒期(兩個月到兩歲):以頭部為中心,臉頰、頸部、頭皮出現紅色皮疹,延伸到四肢伸展側,皮膚有輕微的脫屑和分泌物,抓破會形成痂皮。

 兒童期:分布範圍擴大,延伸到手足、四肢彎曲處和脖子,臉上反而較不明顯,皮膚變粗厚,嚴重時可能會蔓延全身。

 成人期:發作時部位以四肢彎曲處為主。

 異位性皮膚炎併發症異位性皮膚炎大部分不會出現併發症,少部分病人病人可能會摳抓患部造成細菌感染,或者是由於起疹影響外觀,導致社交障礙,病人罹患身心症機率會比一般人稍高。

異位性皮膚炎常見致病原因異位性皮膚炎目前詳細的成因仍未完全明瞭,與遺傳或皮膚問題有密切的關聯:遺傳:遺傳是異位性皮膚炎最主要的成因之一,如果祖父母、父母和兄弟姊妹有過敏相關的疾病,則出生的嬰兒就是高風險群。

異位性皮膚炎目前研究指出可能與微絲蛋白(與皮膚角質正常作用有關)或皮膚角質細胞分化有關的基因突變或缺失所造成,導致皮膚的障壁功能受損。

皮膚相關問題引起,部分成因與遺傳密切相關:皮膚角質層功能失常:會導致皮膚內水分大量喪失,使得過敏原等其他化學物質能穿透皮膚,造成皮膚產生過敏或發炎反應。

皮膚中的脂質組成有異:使皮膚的脂質量不足且稀薄,進而使必需脂肪酸代謝異常與建構角質層細胞的成分大幅減少,皮膚會變得脆弱、容易乾燥且有些會併發發炎的症狀。

免疫功能失調:過敏原能輕易穿透皮膚引發免疫反應。

異位性皮膚炎高危險群嬰兒家庭遺傳異位性體質(過敏性體質)異位性皮膚炎預防重點預防原則就是避免讓皮膚遭遇太多刺激物適度的修剪指甲,避免不要的抓傷刺激。

沐浴避免過熱且過久,清潔沐浴相關用品及保養乳液、乳霜,都要避免含有刺激性物質。

避免讓病人皮膚接觸纖維過粗的衣物(人工纖維含量偏多的衣服)。

夏天衣物要適量,避免流汗過度而產生發癢的感覺。

冬天避免肌膚過度乾燥,可使用適當的保養產品。

室內最好不養寵物,以減少來自動物皮屑、毛髮、排泄物之過敏原。

室內不鋪地毯、草蓆榻榻米,不玩絨毛玩具,避免產生過敏。

使用除濕機保持濕度在50~65%間,並使用空氣過濾器。

每週以熱水清洗枕頭、寢具,並打掃環境維持室內環境整潔。

情緒與壓力也是影響癢感一個很大的因素。

應避免壓力過大,保持樂觀開朗的心情。

如果有發現容易引起症狀的食物,宜避免。

異位性皮膚炎診斷方式可透過以下項目判斷病人是否為異位性皮膚炎:皮膚搔癢症狀以及位置慢性持續性或反覆發作皮膚炎超過6個月以上。

個人或家族成員有異位性體質(過敏性體質),如:過敏性鼻炎、氣喘或蕁麻疹等。

異位性皮膚炎治療目前異位性皮膚炎的主要治療方式第1線治療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