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 | 胃息肉切除後飲食

胃息肉手術後的飲食護理大致有以下幾點需要註意,僅供參考,患者要據醫囑執行飲食 ... 為瞭防止胃息肉癌變,應堅持每年做一次胃鏡檢查,將息肉切除幹凈。

健康知識庫按字母按身體部位按科室首頁按字母按身體部位按科室胃息肉导航介紹原因症狀飲食護理治療檢查鑑別並發症胃息肉介紹原因症狀飲食護理治療檢查鑑別並發症胃息肉介紹  胃息肉是指胃粘膜表面長出突起的乳頭狀肉,早期可無明顯癥狀,一般都是在胃腸鋇餐造影、胃鏡檢查或因其它原因而手術時意外發現的。

息肉這一名稱不表示它的病因及組織學構造,隻表示肉眼觀察到的隆起物。

原因  (一)發病原因  目前病因不明。

胃息肉是指起源於胃黏膜上皮細胞凸入胃內的隆起病變。

  (二)發病機制  胃息肉一般多發生於胃竇,少數也可見於胃體上部、賁門和胃底。

病理上主要分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1.增生性息肉此型息肉約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樣物,並非真正的腫瘤。

息肉較小,一般直徑小於1.5cm,呈圓形或橄欖形,有蒂或無蒂,表面光滑,可伴有糜爛。

組織學上可見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和增生的固有層腺體,上皮分化良好,核分裂象少見,固有層見炎性細胞浸潤,部分息肉伴有腸化生。

少數增生性息肉可發生異型增生或腺瘤性變而產生惡變,但其癌變率一般不超過1%~2%。

  2.腺瘤性息肉系來源於胃黏膜上皮的良性胃腫瘤,約占胃息肉的10%~25%。

一般體積較大,呈球形或半球形,多數無蒂,表面光滑,少數呈扁平狀、條狀或分葉狀。

組織學上主要由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體增生形成。

上皮分化不成熟,核分裂象多見,可分為管狀、絨毛狀及混合型腺瘤,常伴有明顯腸化生和異型增生。

息肉間質為疏松結締組織,有少量淋巴細胞浸潤。

黏膜肌層無明顯增生,肌纖維無分散現象。

本型息肉癌變率高,可達30%~58.3%,尤其瘤體直徑大於2cm、絨毛狀腺瘤、異型增生Ⅲ度者惡變率更高。

症狀胃息肉早期癥狀有哪些?  臨床表現  本病早期或無並發癥時多無癥狀。

出現癥狀時常表現為上腹隱痛、腹脹、不適,少數可出現惡心、嘔吐。

合並糜爛或潰瘍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多表現為糞潛血試驗陽性或黑便,嘔血少見。

位於幽門部的帶蒂息肉,可脫入幽門管或十二指腸,而出現幽門梗阻的表現。

息肉生長於賁門附近時可有吞咽困難。

  診斷  胃息肉常無臨床癥狀,診斷較為困難,多數是通過X線胃鋇餐透視和胃鏡檢查被發現。

胃息肉發生炎癥時,則有胃炎樣癥狀,上腹部疼痛、飽脹、惡心、噯氣、食欲不振、胃灼熱、腹瀉等。

息肉發生在賁門部時有吞咽阻擋感。

發生在幽門管時,容易出現幽門梗阻或不完全性梗阻,腹痛腹脹加重伴嘔吐。

息肉有潰瘍或癌變時可出現黑便和嘔血。

  胃息肉很少有陽性體征,合並炎癥時上腹部可有壓痛,出血多者有繼發性貧血表現。

  X線胃鋇餐透視和胃鏡檢查是診斷胃息肉的主要方法。

X線胃鋇餐透視顯示胃腔內呈現圓形或半圓形邊界整齊清晰,表面平整的充盈缺損,多數在1cm左右大小,有蒂者可見其移動。

胃鏡檢查對診斷實屬必要,鏡下可見胃壁黏膜上有圓形或半圓形隆起,一般小於2cm,邊界清晰,表面光滑平整,色澤呈正常黏膜象或呈鮮紅色,質地柔軟,有蒂或無蒂,單發或多發。

部分息肉呈菜花狀表現,其表面或有糜爛或有潰瘍。

菜花狀息肉和體積大於2cm者有惡變之可能,活組織病理檢查有助於鑒別診斷。

飲食保健胃息肉吃什麼好?  胃息肉手術後為利於傷口的愈合及體力恢復,需攝取含高蛋白質和高維生素之食物,如:蛋、肉類、魚類、豆類、牛奶和水果、綠葉蔬菜等,也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能全素。

也就是說,食物的種類並不需特別的限制,不過,為瞭適應消化能力的減少,應在食物的量和質方面作適度的調整。

胃息肉手術後的飲食護理大致有以下幾點需要註意,僅供參考,患者要據醫囑執行飲食  胃息肉手術後的飲食註意事項一  術後禁食,腸蠕動恢復肛門排氣,拔除胃管後當天可少量飲水,每次4~5湯匙,2小時一次。

如無不適反應,次日可給適量清流質飲食,50ml~80ml/次。

  胃息肉手術後的飲食註意事項二  第3日給全量流質,每次100~150ml。

每日6~7餐。

飲食原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