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kmuh.org.tw/www/kmcj/data/8711/4107.htm | 沙門氏菌 人傳人

沙門氏桿菌之感染傳染病內科陳彥旭主治醫師傳染病內科主任陳田柏教授 沙門氏桿菌之感染是個相當古老但仍對人類肆虐的疾病,如大家所熟知的傷寒即是它們的傑作之一。

其所造成之食物中毒案件數,在美國為第一位,而臺灣則佔第四位(次於腸炎弧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仙人掌桿菌),若包括零星個案,每一年臺灣約有數千位國人受到感染而發病。

除了個案數多外,臺灣沙門氏桿菌之抗藥性也相當嚴重,造成病患治療上的困難。

所以,如何預防受到其感染便成為大家需重視的課題。

 沙門氏桿菌廣布於我們日常生活環境中,尤其是家禽、食物(如:牛奶、蛋類、肉類製品等)、水。

它對熱的抵抗力亦很強,在70℃時,需經五分鐘;60℃時,需經十五至三十分鐘;55℃時,需經六十分鐘才能殺死。

因此,若不小心食用遭到污染且未煮熟之食物與飲用水,即可能受到感染。

受到感染後,並非每一個人都會發病,必須視其攝入之細菌量及病人本身之免疫狀況。

一般嬰幼兒、老人、免疫機能不全之病患(如:全身性紅斑性狼瘡、服用類固醇患者、愛滋病患)較易引起嚴重之臨床病徵。

沙門氏桿菌感染之潛伏期短至二至八小時,長至四十八至七十二小時。

 沙門氏桿菌之感染對人體可產生數種臨床表現,關於其症狀、治療及預防,分別介紹如下: (一)食物中毒:即一般之腸炎,此大部份由非傷寒性沙門氏桿菌所造成,其細菌種類多達兩千多種。

其感染方式為在吃了受細菌污染之食物或飲用水後,經過約六至四十八小時的潛伏期,病患會產生嘔吐、噁心、腹痛、腹瀉、血便之情形,有些患者可能會有發燒、寒顫之症狀。

大部分病患可在數天內自癒,僅需注意水份、電解質之補充,且盡可能不要硬給予止瀉藥,以免毒素無法排出,使病情更加嚴重。

至於抗生素之給予對大多數之患者並不需要,甚至給予後可能造成細菌潛伏體內之時間延長,但新生兒、老人、免疫機能不全之病患則需考慮給予抗生素治療。

關於預防方面,最重要的即是餐前飯後勤洗手、小心處理食物、食物與飲用水務必煮熟(尤其是雞蛋與肉類)。

 (二)傷寒、副傷寒、其他腸熱病:傷寒、副傷寒為法定傳染病,亦為沙門氏桿菌所引起疾病中最嚴重的。

傷寒、副傷寒分別由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所造成。

其亦經由污染之食物與飲用水之食入,到腸道後侵入血流擴散至全身,經七至二十一天之潛伏期,病患產生發燒、寒顫、腹瀉、血便、便秘、腹痛等症狀,若延誤治療,少數患者甚至會造成腸出血、腸穿孔、腹膜炎,而造成死亡。

此類病患大多需住院治療,且需小心成為慢性帶菌者,如世界知名的「傷寒瑪麗」,而到處散佈。

近年來,隨著國內環境衛生之改善,目前此病例已大大的減少,但每年仍有零星之病例,且多數是境外移入,所以國人在出國旅遊時,務必特別注意飲食之衛生,尤其是到落後地區旅遊,切勿逞一時之口慾而敗興而歸。

 (三)敗血症:此為較嚴重之疾病,常見於幾種較具侵入性之沙門氏桿菌所造成之感染,病患表現出嚴重之發燒、寒顫,但先前未必有腸胃方面之症狀,此類患者均需住院接受抗生素之治療,否則會有生命危險。

其預防方式和腸炎相同。

 (四)慢性帶原者:少數病患可能成為慢性帶原者,而長期於其糞便中可培養出沙門氏桿菌,包括傷寒性、非傷寒桿菌,成為疾病之散播者,尤其是負責處理食物者,如廚師等。

此類患者除需接受長期抗生素治療、糞便追蹤外,亦需注意是否有膽結石與腎結石,因其常是造成慢性帶原的主要原因。

若有結石情形務必設法除去。

 總而言之,適當的低溫保存食物、食用經煮熟之食物與飲用水、餐前便後確實洗手是預防沙門氏桿菌感染之不二法門。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