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熱病 | 兔熱病症狀

土拉菌可以被用作生物戰中的致病病菌,感染者會出現高燒、渾身疼痛、腺體腫大和咽食困難等症状。

利用抗生素可以很容易治療這種疾病。

疾病 ...兔熱病跳轉到:導航,搜索A+醫學百科>>兔熱病兔熱病又稱(土拉菌病Tularaemia)或鹿蠅熱,是一種由扁蝨或蒼蠅傳播的齧齒動物的自然疫源性急性傳染病。

臨床表現主要有發熱,淋巴結腫大,皮膚潰瘍,眼結膜充血、潰瘍,呼吸道和消化道炎症及毒血症等。

土拉菌可以被用作生物戰中的致病病菌,感染者會出現高燒、渾身疼痛、腺體腫大和咽食困難等症状。

利用抗生素可以很容易治療這種疾病。

疾病別名:土拉菌病,鹿蠅熱,野兔熱  目錄1症状2病原學3兔熱病流行病學4發病原理與病理變化5臨床表現6診斷與鑒別診斷7治療8併發症及預防9參看症状兔熱病(tularemia)又稱土拉菌病或鹿蠅熱,是一種人獸共患的自然疫源性傳染病。

臨床表現主要有發熱,淋巴結腫大,皮膚潰瘍,眼結膜充血、潰瘍,呼吸道和消化道炎症及毒血症等。

本病於1907年由Mortin在美國發現,1921年Francis命名為土拉菌病。

中國青海、新疆、西藏、黑龍江等省區曾有病例報導。

  病原學土拉杆菌是一種微小(0.3~0.7×0.2μm)、無活動力的革蘭氏陰性球杆菌,在培養基上可具多形性,在組織內可形成莢膜。

在一般培養基中不易生長,常用血清一葡萄糖一半胱氨酸培養基及血清一卵黃培養基。

菌型可分為:1.美洲變種(A型),能分解甘油,對家兔毒力強;2.歐洲變種(B型),不分解甘油,對家兔毒力弱。

本菌具有三種抗原:①多糖抗原,可使恢復期患者發生速髮型變態反應;②細胞壁及胞膜骯原,有免疫性和內毒素作用;③蛋白抗原可產生遲髮型變態反應。

土拉杆菌在自然界生存力較強,但對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強,加熱55~60℃、10分鐘即死亡,普通消毒劑可滅活,但對抵溫、乾燥的抵抗力較強。

在屍體中能生存133天。

  兔熱病流行病學一)傳染源自然界百餘種野生動物、家畜、鳥、魚及兩棲動物均曾分離出土拉菌,但主要傳染源是野兔、田鼠。

羊羔和1-2歲幼羊感染後也可作為傳染源。

人傳染人未見報導。

(二)傳播途徑主要為直接接觸,昆蟲叮咬以及消化道攝入傳染。

亦可由氣溶膠經呼吸道或眼結合膜進入人體。

本菌傳染力強,能透過沒有損傷的粘膜或皮膚,所以人類在狩獵、農業勞動、野外活動及處理病畜時要特別注意。

(三)易感人群不同年齡、性別和職業的人群均易感。

獵民、屠宰、肉類皮毛加工、鹿鼠飼養、實驗室工作人員及農牧民因接觸機會較多,感染及發病率較高。

本病隱性感染較多,病後可有持久免疫力,再感染者偶見。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流行,較多病例發生在夏季。

  發病原理與病理變化病原菌經不同途徑侵入人體後即循淋巴管進入附近淋巴結,引起淋巴結炎症和淋巴結腫大,在局部繁殖的細菌部分被吞噬細胞消滅,部分則從淋巴結進入血循環,侵入全身各組織,其中肝、脾、淋巴結、骨髓等網狀內皮系統攝菌尤多。

土拉杆菌在組織中大量生長繁殖,並釋放出內毒素,導致臨床症状的發生。

臨床症状恢復後,還有部分患者在淋巴結或骨髓中長期帶菌。

病理變化可見局部淋巴結充血、腫脹,鏡檢可發現漿液性浸潤和淋巴組織增生,病灶中心有壞死和化膿,稱為原發潰瘍。

隨著病情進展或慢性化,肝、脾和淋巴結髮生繼發性炎症,表現為結核樣肉芽腫形成。

肉芽腫由上皮細胞構成,周圍有淋巴細胞、漿細胞和中性粒細胞包圍,中心往往發生壞死和化膿。

但肉芽腫無出血現象,是別於鼠疫的重要標誌。

  臨床表現潛伏期1~10日,平均3~5日。

大多急劇起病,突然出現寒戰,繼以高熱,體溫達39~40℃,伴劇烈心痛,乏力,肌肉疼痛和盜汗。

熱程可持續1~2周,甚至遷延數月。

肝脾腫大、有壓痛。

由於本菌的侵入途徑較多,臨床表現多樣化,可分為下列類型:(一)潰瘍腺型最多見,約佔75~80%,主要特點是皮膚潰瘍和痛性淋巴結腫大。

與兔有關的患者皮損多在手指和手掌。

蜱媒傳播的患者皮損多在下肢與會陰。

病原菌入侵1~2日後,在侵入部位發生腫脹與疼痛,繼而出現丘疹、水皰和膿皰。

膿皰破潰後形成潰瘍,潰瘍呈園形或橢園形,邊緣隆起有硬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