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生.讓足月後的胎兒適時「退房」,降低剖腹產機會 | 初產婦催生

或許你對催生有所誤解,沒關係,說清楚,就知道催生有時是幫助產婦趨 ... 引產,但第一產程之潛伏期過長(經產婦超過14 小時、初產婦超過20 ...孕產百科生產相關催生.讓足月後的胎兒適時「退房」,降低剖腹產機會 2020/10/23自然產剖腹產產兆胎兒羊水催生引產過期妊娠子癇前症子宮收縮催產素產程遲滯胎盤功能胎兒生長遲滯吃全餐人工破水足月子宮頸雖然生產最好是「瓜熟蒂落」,但碰到胎兒該出生卻又沒產兆的狀況時,催生就是必要之舉!傳說催生很痛、催生後要等好久才會生、催生會增加剖腹產的機會……,或許你對催生有所誤解,沒關係,說清楚,就知道催生有時是幫助產婦趨吉避凶,免於「吃全餐」的好方式。

似乎很多人誤解了催生,而讓大家對催生有不好的印象,如:催生很痛、催生後要等好久才會生、催生會增加剖腹產的機會等等,為何催生讓人編派了這些不實的傳說呢?這次,就花點時間了解為何要催生吧! 滿37週該出生卻沒產兆.考慮催生相信所有即將生產的孕媽咪,都知道落紅、破水和陣痛是3大產兆,不論先有哪一項產兆,都代表即將進入產程,準備迎接小生命的到來!可是在足月後,胎兒該出來卻沒有動靜時,又該怎麼辦呢?育禾婦幼中心院長蘇河仰指出,「足月的胎兒該出來卻沒有產兆,透過藥物引發子宮收縮,以進入產程,稱為『催生』」。

他補充,若有產兆,但子宮收縮力道不強,頻率不及3分鐘收縮一次,「會考慮給予藥物以漸進式『加強』子宮收縮的強度與頻率,避免因產程延長過久而須改剖腹方式生產」。

同樣是給予子宮收縮藥物,但在有產兆與沒產兆的狀況下,有著不一樣的意義。

另外,同是以「儘早將胎兒娩出, 終止目前懷孕的狀況」為目的,在足月後進行的稱「催生」,在任何一週數進行的則稱為「引產」。

蘇河仰醫師舉例,若有染色體異常與構造異常的胎兒,必須終止妊娠時,即可進行「引產」,不受足月與否的限制。

需要催生的狀況一般自然產的狀況屬於「瓜熟蒂落」,時間到了,寶寶自動「退房」,可是有些時候不宜等到寶寶自動退房,這時就需要考慮進行催生了。

蘇河仰醫師指出臨床上常見需要的催生狀況:1.母體有嚴重的子癇前症經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為避免狀況更加惡化,引起併發症,就會在足月後進行催生(若狀況嚴重,即使尚未足月,也會讓胎兒先離開母體)。

他補充,「經催生6小時,但產程進展不良,則符合剖腹產適應症」。

2.胎兒頭圍超過9.5公分時「產道最窄處約10公分,當胎兒頭圍超過9.5公分,即潛藏不太好生的風險,這時,就要與孕媽咪討論是否願意催生,讓胎兒早一點點出來,避免等胎兒想要出來時,頭圍更大,更難通過產道」。

此舉也是避免產婦待產時,歷經產痛仍要「吃全餐」的命運。

蘇河仰醫師補充,37、38週時的胎兒體重超過3,500公克時,也要提高警覺,通常依據孕媽咪的體型、骨盆大小,評估自然產的難度,如難度太高,多會與孕媽咪討論是否要提早接受催生,不然,等到40週,胎兒長得更大,更不易自然產,不只提高生產的風險,也增加了剖腹產的機會。

根據他觀察,不少孕媽咪雖崇尚順其自然,想要自然產,卻也怕最後要「吃全餐」,碰到胎兒的胎頭過大或很有潛力成為4,000公克的巨嬰時,多會答應提早接生催生。

3.兩次評估胎兒體重沒有成長妊娠37週後,經過兩次評估胎兒體重沒有成長,且參考胎盤動脈血流阻力與臍帶血流不佳時,表示胎盤功能不佳或子宮內環境不良,無法給胎兒足夠的養分,已不適合讓胎兒繼續待下去,有必要適時讓胎兒提早離開子宮,到子宮外接受更好的營養照顧。

他進一步指出,當胎兒過小,若孕媽咪多吃一點營養價值高的食物,讓胎兒的體重可以得到改善,狀況或許還好;若是胎兒極度過小,與預定週數體重差距達兩週以上,並合併羊水過少,代表胎兒沒能獲得足夠的營養,不用等到足月,即應讓胎兒出生」。

4.過期妊娠妊娠週期為40週,在滿37週到42週這段時間分娩,都屬於正常現象,蘇河仰醫師表示,所謂的「過期妊娠」,國內外有所差異,國外是指42週還未出生,國內則是41週,「妊娠滿41週,如果還沒有產兆的話,就會請產婦入院接受催生」,避免胎兒因為胎盤功能老化而發生意外。

 催生方式蘇河仰醫師指出,「正式進入產程前,會先有不規則的子宮收縮,促進子宮頸變軟、打開,才能引發規律的子宮收縮,然後,子宮收縮又會促進子宮頸打開,透過這樣的循環,將胎兒擠出產道」,因此,催生前,會先檢查子宮頸的狀況,依打開與否而有不一樣的處置:.子宮頸未打開:會先在子宮頸塞藥(前列腺素E2),促進子宮頸的軟化,並漸漸地引發宮縮,再依強度決定加藥與否。

若子宮受體無反應,使得子宮頸仍未開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