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9 種子宮狀況,妳必須知道! | 停經 子宮積水

陳星佑副院長表示,子宮積水是因為子宮頸狹窄,排不出子宮分泌物所致,較好發於停經後女性、或子宮頸做過手術者,此外,罹患子宮內膜癌,也可能造成 ...這9種子宮狀況,妳必須知道!2019-01-28by諮詢/木生婦產科診所副院長陳星佑、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張宇琪子宮肌瘤張宇琪醫師表示,子宮肌瘤是一種長在子宮腔內外且發生率高的良性腫瘤,平均每10位女性中,就約有3人患有子宮肌瘤。

造成子宮肌瘤的成因很多,包括個人體質、家族基因遺傳、環境因子、生活作息與飲食習慣等,例如:長期熬夜、壓力大,可能誘發出子宮肌瘤;環境荷爾蒙也可能是重要的危險因子,例如:長期接觸塑化劑,像是熱湯裝在塑膠袋、內部添加塑膠材質的紙碗或是經常使用吸管喝飲料等,喜歡吃油炸、燒烤食物,也可能提升子宮肌瘤的發生率。

張宇琪醫師認為,攝取到比較多荷爾蒙的食物,也可能較容易產生子宮肌瘤,例如:雞皮、動物內臟、蝦卵、蝦膏、蟹黃、胎盤素、蜂王乳、月見草等,此外,身材比較肥胖的女性,產生子宮肌瘤的風險也可能會提升。

張宇琪醫師指出,如果肌瘤大於5公分以上,經期出血量多就可能較易貧血。

醫師大多會先開口服藥控制出血,進而改善貧血,服藥同時也可能讓部分患者的肌瘤縮小,等身體狀態回復,再考慮是否要做手術拿掉肌瘤,但仍需3~6個月定期追蹤。

不過手術後,肌瘤仍然可能再度長出。

如果患者已接近停經年齡,則可考慮持續用藥物控制症狀,因肌瘤大多會隨停經而逐漸萎縮。

預防子宮肌瘤的方式,則包括多吃蔬菜、均衡飲食與多吃天然食物、適量運動、適量食用豆製品、維持合適體重、不熬夜、不要有太大的壓力、少使用塑膠袋裝熱湯、少使用吸管、少吃加工與含防腐劑的食物、少吃含合成性物質荷爾蒙食品級的保健物品。

此外,也有研究顯示,維生素D有助於減緩子宮肌瘤生長,所以可藉由食用乳製品、香菇或每日日曬約20分鐘等方式來提升維生素D的攝取量。

子宮肌腺症子宮肌腺症的發生率大約為10%,但大多為良性。

少數患者的病灶可能會癌化、變成肉瘤。

危險因子為基因遺傳、骨盆腔慢性發炎、經血逆流等,較少需要動手術。

子宮肌腺症的症狀與影響則包括:較易不孕、經痛、經血量多、性交疼痛、骨盆痛、排尿困難,確診方式為照超音波、內診或肛診。

因為患有子宮肌腺症,可能會造成經期大量出血,可能會貧血,應補充鐵劑,此外應注意飲食均衡、適量運動。

由於骨盆腔慢性發炎也是危險因子之一,預防骨盆腔發炎的方式則為少穿緊身褲、解尿後由前往後擦、注意清潔衛生、不要灌洗陰道、避免經期外使用護墊或棉條、避免抽菸喝酒、避免濫用抗生素及陰道塞劑等。

子宮內膜異位張宇琪醫師表示,子宮內膜異位指的是經血逆流,子宮內膜組織藉由血液與淋巴,擴散至其他地方生長,基本上與前述子宮肌腺症成因相同。

只是子宮內膜擴散與分布的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

子宮內膜移至卵巢生長,就是俗稱的巧克力囊腫;子宮內膜移至子宮肌肉層生長,就是子宮肌腺症。

子宮內膜會隨著月經週期而剝落出血,如果經血排不出來,就會引起劇烈的經痛。

預防方式為盡量保持合適的身心狀態,不要有太大的壓力(壓力是許多疾病很大的危險因子)、不要熬夜、適度運動,也建議如果有生育計畫的女性應盡早生育,讓卵巢在孕期得以休息,十個月沒有月經,有助於降低子宮內膜異位的發生率。

子宮內膜增生張宇琪醫師指出,有些子宮內膜增生較偏惡性,可能會演變為子宮內膜癌,但不是全部。

可能成因包括基因與家族史、環境荷爾蒙、身材較肥胖等。

症狀則為陰道異常出血、不規則月經,例如一整個月都有滴滴答答的月經,並非正常月經週期。

不過這種症狀也與子宮內膜息肉相似,可能會誤以為是子宮內膜增生,必須由醫師鑑別診斷。

張宇琪醫師提醒,「子宮內膜增生」與「懷孕時子宮內膜變厚」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

因為懷孕時,子宮內膜本來就會慢慢變厚,以發育胎盤與胚胎。

萬一懷孕時子宮內膜不正常增生,大多為葡萄胎,並不是這裡所說的子宮內膜增生。

子宮內膜增生,必須以手術切除病灶,並送病理化驗。

預防方式為月經來的前後,少吃冰的食物或喝冰飲,因為冷會使血管收縮,經血不易排乾淨,較易造成內膜增生。

此外,應注意保暖、保持精神愉快、放鬆心情、盡量減少壓力,並且避免熬夜,也儘量避免吃生冷、辛辣及油炸油膩食物。

子宮後傾陳星佑副院長說明,其實多數女性的子宮體與子宮底的方向為前傾(朝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