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部毛細血管瘤 | 眼瞼血管瘤

眼部毛細血管瘤最多發生於出生後的3個月以內,隨後的3個月增長較快。

尤其是原發於眼瞼皮膚者,1,2個月內可波及全眼瞼及面頰部。

多數患兒於1歲後 ...眼部毛細血管瘤跳轉到:導航,搜索A+醫學百科>>腫瘤>>眼部毛細血管瘤毛細血管瘤(capillaryhemangioma)是嬰、幼兒時期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又名嬰兒型血管瘤,嚴重時病變累及整個上瞼,造成上瞼瀰漫性腫脹,可遮蓋瞳孔,影響視覺發育,發生弱視、斜視。

目錄1眼部毛細血管瘤的病因2眼部毛細血管瘤的症状3眼部毛細血管瘤的診斷3.1眼部毛細血管瘤的檢查化驗3.2眼部毛細血管瘤的鑒別診斷4眼部毛細血管瘤的併發症5眼部毛細血管瘤的西醫治療6參看眼部毛細血管瘤的病因(一)發病原因尚不清楚。

(二)發病機制目前還不了解其發病機制。

眼部毛細血管瘤的症状眼部毛細血管瘤最多發生於出生後的3個月以內,隨後的3個月增長較快。

尤其是原發於眼瞼皮膚者,1,2個月內可波及全眼瞼及面頰部。

多數患兒於1歲後病變靜止,且有自發消退傾向。

Margileth等觀察大批量兒童皮膚血管瘤,30%的病變3歲時自行消退,60%4歲時消失,76%7歲時消退。

Basta觀察發生於眶內的毛細血管瘤自發消退較少見。

本病的症状和體征與發生部位和範圍有關,可分為表層、深層和綜合3種類型。

表層毛細血管瘤僅限於真皮內,多發生於出生1個月內,隨後的1個月發展甚快。

可單發於眼瞼皮膚,也可多發見於身體其他部位。

腫瘤形狀不規則,邊界清楚,稍隆起,呈鮮艷的深紅色,表面有許多小凹陷,如同草莓樣,故名草莓痣或草莓狀血管瘤。

病變較小者僅呈點狀,大者可波及全眼瞼及顏面部。

以手指壓迫可褪色,手指離去後又恢復紅色。

輕度擦傷和搔抓可引起出血。

病變自行消退過程中首先血管瘤變薄,中央部出現正常皮膚或放射狀褪色斑。

自發消退後不影響外觀。

深層毛細血管瘤常侵犯眼瞼深層及眶隔之後部,也有少數病例病變限於眶內周圍及中央間隙。

多發生於上瞼內側,局部肥厚或扁平隆起,皮膚或結膜透見紫藍色腫物,哭鬧時腫物增大。

腫瘤侵犯全眼瞼,肥厚腫大的上瞼下垂遮蓋瞳孔,影響視覺發育。

如不及時治療,可引起弱視和斜視。

捫診腫瘤表面光滑,橡皮樣硬度或呈軟性,邊界不清楚。

供血豐富者尚見腫瘤細小搏動。

腫瘤發生於眶前1/3段,眼球可向下移位。

位於球後者引起眼球突出,瘤細胞侵犯眼外肌可影響眼球運動。

綜合型毛細血管瘤既侵犯真皮,又向深層蔓延,具有表層及深層腫瘤所共有的症状和體征,如眼瞼及其周圍皮膚可見草莓痣,眼瞼腫脹,眼球移位及突出。

因其增長快,侵及範圍廣,引起眼眶顯著畸形,常使家屬恐懼。

毛細血管瘤臨床診斷並不困難,主要是病變的形狀和特殊的顏色。

但侵及眶內尤其是眼瞼顏色無改變時,診斷比較困難。

此時需要藉助超聲、CT和MRI檢查。

眼部毛細血管瘤的診斷眼部毛細血管瘤的檢查化驗組織病理學檢查:對於眶深層病變,尤其懷疑橫紋肌肉瘤時應進行穿吸或穿切活檢。

穿吸可見成熟的血管內皮細胞。

穿切獲得組織塊做病理組織學檢查。

毛細血管瘤由毛細血管和腔壁的內皮細胞增殖而成,肉眼觀察缺乏囊膜,實質呈灰白色顆粒狀,易碎。

鏡下所見因發展時期不同而有區別。

不成熟的腫瘤可見血管內皮細胞集聚成巢、成片,少許間質。

雖然病變與體循環相接通,但血管間隙血液甚少,此種腫瘤稱良性血管內皮瘤。

在分化較好的病變中,成堆的內皮細胞減少,而毛細血管增多。

長期存在的腫瘤毛細血管擴張,有的區域呈海綿狀,常稱之謂混合性血管瘤。

在電鏡下,可見實體細胞帶、混合帶和開放的血管腔帶。

每一血管單位包括內皮細胞、網狀纖維鞘和外皮細胞。

間質內有吞噬細胞和變性細胞區,與臨床的腫瘤自發消退相對應。

1.X線檢查及動脈造影嬰幼兒處於骨骼迅速發育時期,眶內毛細血管瘤雖增長較快,也可引起患側眶容積擴大。

選擇性動脈造影可見頸外動脈、頸內動脈或兩者供血,較大的供血動脈顯影,病變區呈高密度影。

2.超聲探查超聲圖像與組織學改變相對應,毛細血管瘤為一種浸潤性病變,間質少。

B型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