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神經失調四大陷阱,你掉入了嗎? | 自律神經失調英文

精神科醫師楊明仁指出,自律神經失調可以視為一種警訊,提醒人可能長期處於壓力或某些難以察覺的潛意識心理活動,這樣的心理狀態...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我知道了天下網路書店康健好書雜誌訂閱康健雜誌訂閱每日報首頁看文章養生保健健康新知自律神經失調四大陷阱,你掉入了嗎?收藏瀏覽數462,1942013/03/01·作者/張靜慧·出處/康健雜誌第172期放大字體精神科醫師楊明仁指出,自律神經失調可以視為一種警訊,提醒人可能長期處於壓力或某些難以察覺的潛意識心理活動,這樣的心理狀態誘發了腦的生理反應,導致失調。

「就像發燒是症狀,背後有某些原因引起發燒,重要的是找到真正的原因。

」身體發出警訊當然不能置之不理,卻不該被過度解讀,變成生財的工具。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但有些同業靠自律神經失調賺大錢,有些事做得太過火了,」一位精神科醫師發出警語。

哪些事情值得留意?1.過度放大自律神經的影響力「身體百病都是自律神經失調引起的」、「調好自律神經,病自然會好」……,這些說法有沒有道理?精神科醫師陳豐偉認為,類似的說法恐怕過度放大了自律神經的角色。

「人體非常複雜,內分泌、荷爾蒙、免疫系統、基因、自律神經系統等等交互作用,都會影響健康。

自律神經失調、身體不舒服是這些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不一定單是交感、副交感神經失調引起的。

」有時可能是其他原因造成不適,而病人同時也有自律神經失調,陳豐偉擔心,如果過於強調自律神經失調,可能見樹不見林,忽略了其他因素對健康的影響。

同時,自律神經失調跟一些疾病的關係很像「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很難確定誰是因、誰是果。

長庚醫院腦神經外科教授張承能舉例,自律神經失調(交感神經過於旺盛)可能讓人憂鬱,而憂鬱也會加重自律神經失調,「不能很快下定論說是自律神經失調引起憂鬱。

」諮商心理師邱永林比喻,人就像一輛車,「車子不只需要剎車和油門,每個零件都重要。

」人會生病,是生理、心理、環境交互影響的結果,不能簡化成都是自律神經失調引起的。

廣告2.過度詮釋自律神經活性檢測的結果現在很流行的自律神經活性檢測,多半是測量心律變異性(簡稱HRV)。

研究自律神經超過20年的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教授郭博昭解釋,心跳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會因應外在變化,跳動時間的間隔會有些微或快或慢的變動,調節心跳快慢就靠交感與副交感神經之間的平衡調控。

心律變異性就是利用心跳速度的變化作為指標,間接了解自律神經的活性狀態。

郭博昭強調,心律變異測的是心跳的快慢變化,但檢測結果反應的是整體自律神經的活性,不能反映心臟或其他單一器官有沒有問題。

「因為自律神經遍布身體各器官,任何一處出了問題,都可能影響檢測結果。

」陳豐偉說,心律變異性分析有它的意義和價值,許多研究顯示它跟罹患及死於心血管疾病有關,「但不能過度詮釋、過度神話。

它的局限是不能定位哪個器官有問題,不像心電圖可以直接反映心臟有沒有問題。

」綜合專家建議,當身體出現不適,應該先就症狀做檢查,比如胸悶、胸痛、心跳快,先到心臟內科就醫;腸胃不舒服先看腸胃科;如果都找不到器官病變,才懷疑是自律神經失調。

楊明仁說,有時自律神經失調會有蛛絲馬跡,比如病人抱怨身體多處麻或痠痛,但並非依照人體神經分布的走向,就可能不是典型的神經病變;再經神經相關檢查(如頸椎攝影)也找不到病變,就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

廣告多位醫師都認為,要找出病因,詳細問診、了解病史更重要,不能把自律神經活性檢測的結果當成診斷依據。

「檢測結果可作為輔助、當成參考,但不能取代醫師問診和判斷,」台中榮總精神部主治醫師莊凱迪說。

張承能舉例,當病人說「我頭痛的毛病已經十幾年了」,就比較可能是精神壓力、自律神經失調引起的,但如果病人加了一句「最近痛得特別厲害」,表示症狀有變化,就要小心是不是腦部出現病變(如腦瘤)。

病人提供的資訊有助醫生判斷病情,可見問診的重要。

3.以為「失調」比「精神疾病」好聽,反而忽略了真正的疾病 過度強調自律神經失調,很可能忽略了真正的疾病,延誤治療時機。

陳豐偉遇過得精神分裂症的病人,有幻聽、妄想等症狀,但別的醫生卻告訴他是自律神經失調,「病人當然很高興,因為『失調』比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