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榮民總醫院重症加護內科-感染重症 | 革蘭氏菌感染途徑

而近年新出現之革蘭氏陽性球菌,尤其以vancomycin resistant enterococci (VRE) 最具威脅。

上述移生之腸道菌種或成為加護病房之感染源或儲存窩(reservoir)、或經移行由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網站導覽回首頁高榮首頁✨重症醫學部✨重症加護外科小中大語音服務視覺輔助高雄榮民總醫院重症加護內科全文檢索關鍵字Search進階搜尋手機選單重症加護內科簡介重症加護內科歷任主任醫療團隊醫師介紹專科護理師介紹業務職掌專業民眾重症連結2017年6月2018年2月2020年2月主橫幅樣式設定:::感染重症回首頁重症衛教專業感染重症加護病房之感染管制作者:顏慕庸一、前言近代醫學進步,經由加護中心照護體系,吾人有更多的機會與能力對於急重症病患施予更精緻及積極之治療。

而這些加護病房的重症患者,不論其所屬科別為何,除了其原發性疾病外,再加上加護醫體所加諸的醫原性因素,使得其本身的抵抗力出現相當程度的缺損。

而加護病房的致病菌,更是歷經千錘百鍊,對多種抗生素均具有抗藥性。

這種種因素加起來,使得重症患者在加護病房受感染的機會比一般病房要大得多。

以高雄榮總言,過去十年全院之院內感染率約為2-3‰,但加護病房院內感染之發生密度則約為15-30‰左右(表一)。

因此加護病房之感染管制可說是院內感染管制最具指標性的重點。

站在品質管理的觀點,做好加護病房之感染管制,即已掌握了全院感染管制之先機矣。

二、加護病房院內感染之致病機轉在討論院內感染之致病機轉以前,吾人宜先了解「感染」、「移生」、與「正常菌叢」之定義。

所謂「正常菌叢」(normalflora)乃原本即存在人體體表或黏膜之菌種,尤其是腸道更充滿E.coli、enterococcus或厭氧菌等正常菌叢。

然而當免疫力低下之病患進入醫院這環境後,約三至七天的時間,其體內之正常菌叢即漸為院內菌種所取代,吾人稱之為「移生」(colonization),所幸在此移生狀態下尚未對人體產生侵犯反應。

舉例而言,如皮膚表面,口腔黏膜,氣管插管之內層,褥瘡之體表,放置導尿管之膀胱,均可成為細菌移生之埸所。

唯有當此生態平衡遭受干擾後,導致微生物進一步侵犯人體,臨床上則產生紅、腫、熱、痛等炎症現象,吾人方稱為「感染」(infection)。

明瞭上述人體與微生物互動之原則後,以下即可針對院內感染之致病機轉:「易感宿主、致病菌、及傳播模式」進行探討。

院內感染的易感宿主不僅包括就醫求診的病人,尚包括以醫學為職志之醫療照護者。

然而在探討加護病房之感染管制時,則以重症病患之屬性最具其特異性。

這些患者除了其原發性疾病所造成生理結構或免疫體系之嚴重缺損外,為了救命所必須投予之醫療措施例如手術、免疫抑制劑、抗微生物製劑、血液製劑等,在在都改變了病患的抵抗力。

更甚者,他們一旦住進加護病房後,身體便被插滿了各式各式樣的管子,或輸液,或監視器等,使得原本無菌的部位直接暴露於周圍環境裡,均大幅增加了被感染的危險性。

重症病患住進加護病房後之所以罹患院內感染,其致病機轉及感染源(表二)主要源自下列三個因素:a.內源性(Endogenus)大部分(約三分之二)的院內感染皆源自內源性,而加護病房之致病機轉亦以內源性為主。

從病人住進加護病房那一刻起,或經由醫原性(交叉傳播或抗生素治療)、或由於自身免疫抵抗力之衰蛻,其體內腸胃道或體表黏膜原有的菌落形態便己開始改變,漸為院內抗藥性菌種所移生。

其中尤以革蘭氏陰性桿菌最多,如Pseudmonasaeruginosa、Enterobactercloacae、或黴菌Candidaglabrata等。

而近年新出現之革蘭氏陽性球菌,尤其以vancomycinresistantenterococci(VRE)最具威脅。

上述移生之腸道菌種或成為加護病房之感染源或儲存窩(reservoir)、或經移行由黏膜入侵各部位器官而造成感染。

而縱使原屬病人之正常菌叢,包括體表皮膚之Staphylococcusepidermidis,腸道之腸球菌Enterococcus等,一旦進入人體之無菌部位亦可造成感染。

這其中又以 Enterococcus及黴菌Candidaalbicans最具代表性,多見於腹部創傷或腸胃道等術後之超感染(superinfection)。

如果病人曾使用過一階段的抗生素或類固醇,身上裝有導尿管或靜脈導管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