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腦脊髓炎:本病剖檢時肉眼不見明顯變化,嚴重病例僅表現為 ... | 東方馬腦脊髓炎

馬腦脊髓炎(equineencephalomyelitis)(包括東方型和西方型)是由馬腦脊髓炎病毒引起的一種由節肢動物傳播,季節性明顯,主要侵害中樞神經系統的傳染性疾病。

馬腦脊髓炎本病剖檢時肉眼不見明顯變化,嚴重病例僅表現為腦膜水腫,腦實質充血,水腫和點狀出血,尤其是間腦和脊髓呈噴霧狀出血點與局灶性壞死。

疾病概述馬腦脊髓炎(equineencephalomyelitis)(包括東方型和西方型)是由馬腦脊髓炎病毒引起的一種由節肢動物傳播,季節性明顯,主要侵害中樞神經系統的傳染性疾病。

本病主要侵害馬,幼年馬比成年馬敏感,豬大多為隱性感染。

本病也感染人。

分布危害1912年夏秋季節,美國發生了一次嚴重的馬腦脊髓炎,死亡馬35000匹。

1930年又發病6000多匹,死亡近半。

在1937年和1938年的大流行中,又分別發病173000多匹和184000多匹,東方型的死亡率高達90%。

西方型的死亡率為50%。

東方型馬腦脊髓炎分布於美國東部地區以及中美和南美的一些國家和地區。

西方型馬腦脊髓炎分布於東海岸以外的美國所有地區和加拿大南部,並向南擴展至南美,直到阿根廷。

南起南緯14°的秘魯南部,北至北緯28°的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中部。

此間也報導過實驗室工作者的嚴重感染和死亡。

此外,馬腦脊髓炎也發生於前蘇聯、德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

疾病病原馬腦脊髓炎病毒屬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屬。

病毒為等軸對稱,有囊膜的球形粒子,大小為25-70nm,衣殼為二十面體對稱,病毒含4%-6%的單鏈RNA,其分子量大約3×10,RNA中心芯髓有感染性。

比重為1.13,粒子於60℃經10分鐘滅活。

此病毒能抵抗凍融,低溫保存穩定。

乙醚和脫氧膽酸鹽能滅活病毒。

死後病毒迅速在組織中消失。

病毒易被甲醛溶液而不被苯酸破壞。

有血凝素已被找到,溶血素存在。

通過補體結合試驗和用小鼠腦內接種進行中和試驗以及在組織培養物中進行空斑抑制試驗,證明了此病毒與其他蟲媒病毒截然不同。

在血凝抑制試驗中可找到一些與其他甲病毒共同的抗原成分。

在來自不同地區的東方型馬腦脊髓炎病毒株之間,有一些輕微的抗原差異。

此病毒與某些其他蟲媒病毒、粘病毒和小RNA病毒之間,有干擾作用。

西方型馬腦脊髓炎病毒的大小基本上與東方型馬腦脊髓炎病毒相同,其多數物理化學特徵亦相同。

據估計,一個受了感染的細胞能釋放出100個有感染性的病毒粒子,但每次只能釋放出幾個。

空斑抑制試驗確定,它與辛德畢斯病毒的親緣關係比其他甲病毒更密切。

血凝抑制試驗也證實了這點,而且證明與其他甲病毒有一些交叉反應。

此病毒也能產生可以檢測出來的干擾素量,所以就常用它來研究許多病毒在組織培養物中產生的各種非特異性蛋白質。

1931年,Meyer氏等在美國西部加利福尼亞州從一匹病馬體內分離到一株病毒,1933年,TenBroeck氏等在美國東部的新澤西和馬里蘭等州從病馬體內分離到病毒,在後幾年內,又不斷地從病人、病馬和蚊體內分離到病毒。

發生於美國東部地區的馬腦脊髓炎與發生於美國西部地區的馬腦脊髓炎,雖然症狀相似,但前者的死亡率高達90%,後者僅50%左右。

1932-1933年間,對東西部地區分離獲得的馬腦脊髓炎病毒進行了對比試驗,發現它們在免疫學上是不同的。

以東方型病毒免疫的動物對東方型病毒具有抵抗力,但不能抵抗西方型病毒的攻擊;反之亦然。

故分別正式定名為東方型馬腦脊髓炎病毒和西方型馬腦脊髓炎病毒。

東方型馬腦脊髓炎病毒以及西方型馬腦脊髓炎病毒各毒株之間(包括南北美州的各個毒株),可能存在細微的抗原性差異,但在實驗室內多次傳代之後,這種抗原性差異有消失的傾向。

甲病毒共有A抗原,血凝抑制試驗和補體結合試驗經常在各成員中呈現交叉反應。

東方型馬腦脊髓炎病毒與西方型馬腦脊髓炎病毒的鑑別以及與委內瑞拉馬腦脊髓炎病毒的鑑別,最好依靠中和試驗,包括交叉保護試驗和交叉蝕斑抑制試驗。

東方型馬腦脊髓炎病毒和西方型馬腦脊髓炎病毒在雞胚中生長良好。

套用各種接種途徑,甚至將少量病毒滴在絨毛尿膜上,均可使雞胚在15-24小時內死亡。

雞胚組織內的病毒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