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下 | 帶下意思

帶下,中醫病名,是婦女常見病、多發病。

帶下病是指帶下量明顯增多,色、質、氣味異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狀。

造成白帶病的原因很多,如滴蟲性陰道炎、酶 ...帶下帶下,中醫病名,是婦女常見病、多發病。

帶下病是指帶下量明顯增多,色、質、氣味異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狀。

造成白帶病的原因很多,如滴蟲性陰道炎、酶菌性陰道炎、老年性陰道炎、子宮頸糜爛、子宮頸息肉、子宮內膜炎、宮頸癌等。

臨床表現常見白帶增多、綿綿不斷、腰痛、神疲等,或見赤白相兼,或五色雜下,或膿濁樣,有臭氣。

若腐臭難聞,當警惕是否有癌變。

中醫學名帶下所屬科室婦兒科-產科發病部位陰道,主要症狀白帶異常,主要病因不註意經期,不衛生性生活,傳染性無傳染性詳細解釋1、古代稱婦科疾病。

中醫學以為帶脈環繞人體腰部一周,猶如腰帶。

凡帶脈以下,名曰“帶下”,故婦科病統稱之為“帶下”。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症並治》:“婦人之病……此皆帶下,非鬼神”。

尤在涇纂註:“帶下者,帶脈之下,古人列經脈為病,凡三十六種,皆謂之帶下病,非今人所謂赤白帶下也”。

  2、特指婦女陰道中流出黏膩液體的病症。

因顏色不同,而有白帶、赤帶、赤白帶、黃帶、青帶、黑帶、五色帶之別。

多由陰道炎、宮頸糜爛、宮頸炎或盆腔炎引起。

基本概念以帶下量多,或色、質、氣味發生異常為主要表現的婦科常見病證。

又稱帶下病。

臨床以白帶、黃帶、赤白帶為多見,常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狀。

帶下多由飲食不節,勞倦過度,或憂思氣結,損傷脾氣,或房室不節,年老久病,損傷腎氣,脾腎不能運化水濕,帶脈失約,以及恣食厚味釀生濕熱,或情志不暢,肝鬱脾虛,濕熱下註,或感受濕毒、寒濕等引起。

常見證型有:①脾虛濕盛型帶下。

證見帶下量多,色白或淡黃,質稠,綿綿不斷,面色不華,食少神疲,四肢不溫,腹脹,便溏,舌淡苔白膩,脈緩弱。

治宜健脾益氣除濕,方用完帶湯等。

②腎虛寒濕型帶下。

證見帶下量多,色白清冷,質稀薄,腰脊酸冷,尿頻清長或夜尿多,便清溏,舌苔薄白,脈沉遲。

治宜溫腎固澀,方用內補丸、桂附止帶湯等。

③濕熱濕毒型帶下。

證見帶下量多,色黃質粘稠,甚至黃綠如膿,味臭,或挾血,陰部腫痛瘙癢,口苦,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數。

病因病機“十女九帶”之說,是指女子患“帶下病”的很多。

正常白帶是女子陰道內分泌的無色、無臭的液體,起潤滑和防御作用。

女子若不註意經期及婚後性生活的衛生,常會引起滴蟲、真菌、化膿性細菌(包括淋球菌)的感染而引起白帶異常,現分別介紹如下:滴蟲性陰道炎是婦科常見的疾病。

它是由陰道毛滴蟲引起的。

滴蟲感染對孕產婦可能有不利影響。

滴蟲感染在妊娠期並沒有發病率增高的跡象,並且目前也沒有資料證實滴蟲感染會導致流產、早產或胎兒宮內發育遲緩等。

但國外有報告說,滴蟲患者在分娩時容易發生會陰部裂傷,產褥病的發病率也有所增高。

至于新生兒在出生時是否會被感染,目前的觀察資料顯示,新生兒感染滴蟲的可能性較小。

滴蟲性陰道炎的治療方法很多,也有效,但往往不易徹底治愈。

治療必須針對陰道滴蟲的生活特點(包括抗葯性及宿主機體的情況),選擇適宜的療法才能獲得理想的療效。

病原體是陰道毛滴蟲。

最先發現陰道毛滴蟲的是一名法國人,是于1836年從患陰道炎婦女的陰道分泌物中找到的,1838年正式命名為陰道毛滴蟲。

寄生在人體的滴蟲有三種:口腔毛滴蟲、人毛滴蟲(寄生在腸道內)和陰道毛滴蟲。

陰道毛滴蟲主要侵犯人體的泌尿生殖系統,它可寄生于女性的外陰皮膚皺褶內、尿道旁腺、下段尿道、前庭大腺、陰道及子宮頸管內;在男性,陰道毛滴蟲多寄生在尿道和前列腺中。

人體的另外兩種毛滴蟲是不感染陰道的。

通常,健康女性中有一部分人陰道內就帶有陰道毛滴蟲,但並不引起炎性反應,可能是陰道內環境暫時不適合滴蟲生長,也可能因為感染的蟲株毒力不強所致。

但是當陰道內環境發生改變,有利于滴蟲生長時,就可能引起滴蟲性陰道炎。

滴蟲性陰道炎是育齡期婦女非常常見的一種陰道炎症,其患病率僅次于酶菌性陰道炎。

  滴蟲可以通過性生活傳播,也可以通過間接接觸傳播,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