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認識晚期腎臟癌之治療 | 腎癌生存率

腎細胞癌的初步診斷以影像學最為重要,另外還有一些生化的檢查。

在一到三期的病人進行腎臟腫瘤切除後,5 年存活率分別為 95%、 ...選單回首頁關閉選單醫療團隊歷史沿革最新消息活動訊息尿路動力學檢查體外震波碎石中心膀胱內視鏡檢查室經直腸超音波檢查室各類手術說明書衛教百科醫學新知CONTACT立即導航聯絡我們腎臟癌健康講座(四):認識晚期腎臟癌之治療前言   腎細胞癌全球的盛行率是以每年1.5-5.9%之速率上升中。

在腎細胞癌的治療上,傳統化療與放射治療對腎細胞癌的效果不好。

腎臟細胞會自動將打入的化學藥物排出,放射治療則是只有在緩解疼痛上才有價值。

台灣每年腎細胞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也都逐漸增加,發生率增加的因素與近年國人做體檢的比率上升有關,大約有50-60%的腎細胞癌是意外發現的,甚至有病患因胃腸道不適去做超音波檢查而發現腎細胞癌。

由於即早發現腫瘤,因此治療效果也較好,但即使是早期的腎細胞癌,經過治療後仍有30%的機率復發或轉移,而轉移的病人約有30%在就診時已到晚期。

NCCN腎細胞癌之建議治療流程   腎細胞癌的初步診斷以影像學最為重要,另外還有一些生化的檢查。

在一到三期的病人進行腎臟腫瘤切除後,5年存活率分別為95%、88%、59%。

低風險的病人可採用部分切除手術來保留腎臟,若不想切除腎臟,可考慮用積極監測或微創治療,例如冷凍治療或射頻燒灼。

切除後需要持續進行3-6個月甚至一年的觀察,在追蹤的過程中仍有20-30%的復發率,若復發就須進行全身性治療。

而進入到第四期的病人,5年存活率為20%,若是可手術切除之轉移病灶,建議將腎與轉移病灶切除,若為多發性轉移,由於多發轉病灶無法切除,故將腎切除後接續全身性治療,而診療時若原發與轉移病灶都已無法切除,就直接進行全身性治療。

腎細胞癌之組織細胞分類   腎細胞癌並非只是一種癌症,而是囊括多種癌症。

亮細胞癌總共佔了腎細胞癌的75%,致癌的機轉為VHL基因第三對染色體上的改變。

另外非亮細胞癌包括乳突細胞癌(15%)、嫌色細胞癌(5%)、嗜酸細胞瘤(5%)、腎集尿管癌(<5%)。

腎細胞癌除了有各種不同組織型態,這些細胞癌生長的位置也不同,亮細胞癌與乳突細胞癌源發於近曲腎元,而嫌色細胞癌、嗜酸細胞瘤、腎集尿管癌則出於遠曲腎元。

近十年來根據分子醫學以及組織型態的了解,我們可以基於對腎癌分子基因變化之瞭解得以建立腎癌治療之標的,也就是標靶治療,由於腎臟腫瘤是血管分布相當豐富的腫瘤,因此標靶治療主要的機制就是壓抑血管新生(angiogenesis),希望能夠藉此間接的壓抑腫瘤。

轉移性腎細胞癌的治療近十年來之快速發展        1992年開始,我們已對腎細胞癌之分子機制有所了解,隨後發現了VHL腫瘤抑制基因,以及組織型態和預後因子的了解,在腎細胞癌的分子機制尚未明瞭前,使用的治療為介白素(IL-2)、干擾素或免疫治療,但這類治療的反應率僅10-15%,僅有少部分病人使用高劑量的介白素能有長期的存活。

在腎細胞癌分子機制的基礎了解後,近年標靶藥物如雨後春筍般出現,2005-2009年間便發展出六種標靶藥物。

轉移性腎癌標靶藥物治療之適應條件   目前標靶藥物的治療,整反應率最高的Sunitinib有47%的患者能有較好的反應,無病存活(progression-freesurvival,PFS)為11月,整體存活(overallsurvival,OS)則約有兩年多,而口服藥物能將存活時間達到兩年以上已堪稱突破。

在標靶藥物的選擇上,Sunitinib、Temsirolimus(整體反應率8.6%)、Pazopanib(整體反應率30%)及Bevacizumab(整體反應率31%)均為第一線用藥。

標靶藥物治療臨床上的考量包括癌病病況、病患及治療狀況。

在癌病病況有MSKCC風險分類、轉移數目、轉移病灶與細胞型態;病患狀況須考量年齡、體能狀態、共病等;而治療狀況則要了解治療的病史與目標,未接受過藥物治療的患者應考量延長壽命、縮小腫瘤,而曾接受過第一線藥物治療的患者則是在於穩定病情、維持生活品質。

在不同治療目標下,選用的藥物也會隨之不同。

轉移性腎癌之臨床與檢驗預後因子   由MSKCC的預測標準來看風險分類,以六個危險因子預測病患較差之存活,包括:Karnofsky體能狀態偏低(<80)、血清LDH值偏高(>1.5倍正常上限值)、血紅素偏低(貧血)、血鈣偏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