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醫檢雜誌 | 中華肝吸蟲傳染途徑

中文摘要 中華肝吸蟲(Clonorchis sinensis)最早於1874年由Mc Connel發現於 ... 主要流行於中國大陸、台灣及東南亞等國家,屬於人畜共通寄生蟲傳染病之一。

學會刊物Publications回首頁/台灣醫檢雜誌/ALLISSUES台灣醫檢雜誌生物醫學暨檢驗雜誌ALLISSUES/線上投稿/投稿須知/下載著作權讓渡同意書ALLISSUES/線上投稿/投稿須知/下載著作權讓渡同意書台灣醫檢雜誌-ALLISSUES請選擇期刊年度20212020201920182017201620152014201320122011201020092008200720062005200420032002200120001999作者主題摘要台灣醫檢會報第19卷第3期 BulletinofTaiwanSocietyofLaboratoryMedicineVol.19No.3,2004病例報告 中華肝吸蟲成蟲發現於人體膽道蔡德龍【Abstract】看PDF需登入會員中文摘要中華肝吸蟲(Clonorchissinensis)最早於1874年由McConnel發現於印度一中國木匠而得名,主要流行於中國大陸、台灣及東南亞等國家,屬於人畜共通寄生蟲傳染病之一。

由於中華肝吸蟲之感染多與國人嗜食淡水魚生魚片、未經熟煮之魚片粥或其他生食習慣有關,尤其客家人的飲食習慣更較其它地區的人,更嗜食淡水魚生魚片、生魚粥等等。

因此在台灣有較高感染率的地區,主要是客家人聚集地區,與淡水魚的產區。

如南投縣日月潭、國姓鄉、高雄縣美濃鎮、旗山鎮、屏東縣竹圍、頭崙、新田等三村及苗栗縣獅潭鄉、苗栗鎮等地區,其感染率過去曾有報告在0.18至51.9%之間,隨年齡增加而增加。

中華肝吸蟲蟲體扁平,呈樹葉狀,體長約11~20毫米,寛約3~5毫米,新鮮之蟲體呈透明狀,內部之構造清晰可見,蟲體前端為口吸盤,其後為腹吸盤,睪丸兩個呈珊瑚(或樹枝)狀,位於體後三分之一處。

其第一中間宿主為若干種淡水螺類,第二中間宿主為淡水魚,如草魚、羅漢魚、鯽魚、吳郭魚等。

它以囊狀幼蟲形態寄生在魚肉內,因此當人類食用含有此幼蟲且未完全煮熟之魚類或生魚片時就很容易被感染。

當囊狀幼蟲進入腸道,約4至7小時即經由總膽管移行至肝內的小膽管內,約一個月內即發育成熟開始產卵,並隨膽汁流入十二指腸與糞便一起排出宿主體外,而開始另一週期之生活史,此蟲之平均壽命約15-20年。

其主要之病變為蟲體所引起之機械性障礙及傷害,程度則視寄生蟲數之多寡及寄生之時期而異,少數寄生局部變化少,一般不引起任何症狀;稍嚴重者則有發燒、腹瀉、上腹疼痛、厭食、肝種大等症狀;但若反覆感染結果,即使病情加劇可能會產生膽管炎(cholangitis)、膽硬化(biliarycirrhosis)、阻塞性黃疸(obstructivejaundice)、膽結石、肝硬化甚至肝癌等症狀。

關鍵詞:AbstractKeywords:返回列表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