痱子 | 痱子 傳染

症見皮膚汗孔發生密集如粟米樣之紅色丘疹,患者自覺搔癢及灼熱感,常因搔抓疹破而繼發感染引起痱毒(汗腺炎)。

輕者以外治為主,可用六一散或痱子粉外撲。

重者配以中藥,可 ...痱子跳轉到:導航,搜索A+醫學百科>>痱子痱子痱子是夏天最多見的皮膚急性炎症。

痱子是由汗孔阻塞引起的,多發生在頸、胸背、肘窩、膕窩等部位,小孩可發生在頭部、前額等處。

初起時皮膚發紅,然後出現針頭大小的紅色丘疹或丘皰疹,密集成片,其中有些丘疹呈膿性。

生了痱子後劇癢、疼痛,有時還會有一陣陣熱辣的灼痛等表現。

  目錄1臨床類型1.1小兒痱子2治療措施3預防措施4中醫對痱子的認識5參看臨床類型臨床上,痱子分為三種類型:1、紅痱(紅色粟粒疹):是因汗液在表皮內稍深處溢出而成。

臨床上最常見,任何年齡均可發生。

好發於手背、肘窩、頸、胸、背、腹部、婦女乳房下以及小兒頭面部、臀部,為圓而尖形的針頭大小密集的丘疹或丘皰疹,有輕度紅暈。

皮疹常成批出現,自覺輕微燒灼及刺癢感。

皮疹消退後有輕度脫屑。

2、白痱(晶形粟粒疹):是汗液在角質層內或角質層下溢出而成。

常見於高溫環境中大量出汗、長期臥床、過度衰弱的患者。

在頸、軀幹部發生多數針尖至針頭大淺表性小水皰,壁極薄,微亮,內容清,無紅暈。

無自覺症状,輕擦之後易破,干後有極薄的細小鱗唇。

3、膿痱(膿疤性粟粒疹):是痱子頂端有針頭大淺表性小膿皰。

臨床上較為少見,常發生於皺襞部位,如四肢屈側和陰部,小兒頭頸部也常見。

膿皰內常無菌,或為非致病性球菌,但潰破後可繼發感染。

一般來說,痱子最容易長在兒童身上,但有些皮膚嬌嫩、肥胖多汗或體質虛弱的成年人也會長痱子。

除了腳底、手掌等皮膚較厚的部分外,全身各個部位都會生痱子。

預防發生痱子,主要是注意皮膚衛生,勤洗澡、勤換衣服。

容易生痱子的人,洗完澡要擦乾,然後塗上一點爽身粉或痱子粉。

不要在烈日下嬉戲,飲食不要過飽,少吃糖和高脂肪的食物,這些都可以預防痱子的發生。

 小兒痱子又名「汗疹」,原因是大量且持久的出汗,造成汗孔阻塞而引起。

多發於高溫多濕的夏季。

大人、小孩皆會發生,不過,由於寶寶皮膚細嫩,且汗腺功能尚未發育完全,所以發生汗疹的機會較多。

除了小寶寶外,多汗或肥胖者也常有汗疹的困擾。

汗疹大部分為自限性,一二周內即會消失,輕微的痱子,只要讓寶寶處於通風好的環境,保持涼快,衣服能吸汗,或幫寶寶泡個溫水澡中放入少許3Q寶寶痱子露,再擦上適量痱子粉保持乾爽即可。

在門診中,常見寶寶已長滿了痱子,家長仍怕寶寶著涼而不敢吹冷氣或套了好幾件衣服,如此反而使得痱子更為嚴重。

持續不退的痱子,易有續發性細菌、黴菌感染或濕疹化,此時就應尋求皮膚科醫生的診治。

一些體重過重的胖寶寶,在其皺褶對磨部位,如脖子、腋下,大腿內側等,痱子常演變變成「對磨疹」,病灶常呈潮紅一片,脫屑、濕潤甚至糜爛、皸裂等情況皆有可能發生。

如何避免痱子或對磨疹的發生?在炎炎夏日,寶寶其實比大人更怕悶熱,所以寶寶的衣服要寬大、吸汗、透氣性高,寶寶所處的環境要通風、涼快或有冷氣設備。

 治療措施生了痱子不要用手抓,不要用強鹼性肥皂洗。

不要用熱水燙,可用溫水沖洗擦乾,撲撒痱子粉。

抓破後有感染的患者,應塗用抗生素藥膏。

1.一般治療:保持室內通風涼爽,勤洗澡;保持皮膚清潔、乾燥;小兒要勤洗澡,及時擦乾汗及更換衣服;發熱、臥床病人,勤翻身,經常洗擦皮膚。

可進食清涼解暑藥膳,如綠豆糖水、綠豆粥、清涼糖水等。

避免搔抓,勿用肥皂洗擦。

2.可內服清熱、利濕、解暑的中藥或製劑。

3.可外用消炎、止癢製劑。

4.繼發感染者可使用抗生素。

  預防措施平時注意皮膚清潔,勤洗澡,保持皮膚乾燥,清洗後撲撒痱子粉可預防痱子發生。

痱子的形成是由於夏季氣溫高、濕度大,身體出汗過多,不易蒸發,汗液浸漬表皮角質層,致汗腺導管口閉塞,汗腺導管內汗液儲留後,因內壓增高而發生破裂,汗液滲入周圍組織引起刺激,於汗孔處發生皰疹和丘疹,發生痱子。

也有醫家認為:汗孔的閉塞是一種汗孔的原發性葡萄球菌感染,此種感染與熱和濕的環境有關。

一般來說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