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昆蟲學會-台灣昆蟲期刊 | 班氏絲蟲台灣

二、馬來亞絲蟲(Brugia malayi):分布於東亞及南亞(Sasa,1976b) 成蟲,寄生於患者之淋巴組織。

此種之微絲蟲亦具外鞘,出現於患者末梢血管的 ...-//W3C//DTDHTML4.01Transitional//EN"“http://www.w3.org/TR/html4/loose.dtd">-//W3C//DTDHTML4.01//EN"“http://www.w3.org/TR/html4/strict.dtd">-//W3C//DTDXHTML1.0Transitional//EN"“http://www.w3.org/TR/xhtml1/DTD/xhtml1-transitional.dtd">-//W3C//DTDXHTML1.0Strict//EN"“http://www.w3.org/TR/xhtml1/DTD/xhtml1-strict.dtd">台灣昆蟲學會-台灣昆蟲期刊DOI:10.6660/TESFE.1986001台灣昆蟲FormosanEntomol.6:1-14(1986)研究報告 ResearchArticleFormosanEntomologistJournalHomepage:entsocjournal.yabee.com.tw【ResearchArticle】寄生人類之絲蟲與媒介昆蟲之關係【研究報告】何兆美*通訊作者E-mail:Received:     Accepted:     Availableonline:1986/03/01Abstract摘要絲蟲列屬屬線蟲門(PhylumNematoda),無尾感器網(ClassAphasmidia)絲蟲目(OrderFilariidea)。

寄生於多種哺乳類、鳥類、爬蟲類及兩棲類(Yamaguti1961,Sasa1976a)。

生活史中必經兩個寄主即脊椎動物及吸血性昆蟲(Manson1877)。

感染期幼蟲(又名第三期幼蟲)於病媒吸血時從病媒口吻到脊椎動物的皮下,隨血液到組織或體腔,蛻皮二次發育為成蟲。

雌蟲在卵受精後胎生產出微絲蟲(Microfilariae)到血液及體液;待病媒吸血時,隨即進入病媒之口吻而至中腸,穿過中腸,再隨體液至胸肌或脂肪體,蛻皮生長成感染期幼蟲(Manson,1877;Lavoipierre1958a,b;Manson-Bahr1959),然後集中於病媒的頭部尤其是口吻,伺機回到最終寄主,通常是病媒再度吸血時,藉口吻之內壓擠到吸血時所形成之傷口附近,由傷口進入脊椎動物之身體(HawkingandWorms1961)。

寄生於人體的絲蟲至今巳知者有八種:一、班氏絲蟲(Wuchereriabancrofti):主要分布於亞洲,南太平洋諸島嶼,偶而在非洲及美洲地區發現患者(Sasa,1976b)成蟲寄生於患者下肢,陰囊或腹部之淋巴腺或淋巴管內。

微絲蟲出現於患者之末梢血管內的時間因絲蟲本身之品系或地區而異(Sasa,1976b)。

微絲蟲出現的時間有三種:(1)夜間週期性(Periodicitynocturnal)微絲蟲僅夜間出現於患者末稍血管之血液中,尤以午夜至凌晨間密度最大。

白天微絲蟲多集中於肺血管內。

中國及日本之患者均屬此型(Fan,etal.1974)。

(2)半定期性(Periodicitydiurnal):微絲蟲白天及夜晚均出現於末梢血管,但夜間微絲蟲之數目比白天多。

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及泰國等地區之班氏絲蟲病患者多屬此型。

(3)無定期性(Nonperiodicity):微絲蟲白天及夜晚均可能出現於末梢血管,數目無差異。

太平洋的飛枝,薩摩亞等島嶼之患者屬此型。

班氏絲蟲病患者之血液抹片經吉姆氏染型(Giemsastain)染色後可看到具淡江色外鞘(shealth)之微絲蟲,此鞘為微絲蟲未脫落之胚膜,微絲蟲呈圓滑彎曲狀,尾端無核。

(Manson,1877;Hawking1973)。

患者終生多無顯著症狀,有些則在後期發生淋巴管炎,橡皮腿,陰囊積水,乳糜尿及發燒等一種或多種症狀(Faustetal.1970)。

  二、馬來亞絲蟲(Brugiamalayi):分布於東亞及南亞(Sasa,1976b)成蟲,寄生於患者之淋巴組織。

此種之微絲蟲亦具外鞘,出現於患者末梢血管的時間有夜間週期性及半定期性等兩型。

前者的患者分布於東南亞地區,而後者之患者則以南亞較多。

部分患者在感染後期有淋巴管炎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