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結石,可能完全沒感覺,也可能痛得很慘烈! | 結石排出沒感覺

尿液由腎臟製造,只要是尿液通過、集中、排出的地方都是尿路,因此只要是出現在腎臟、輸尿管、膀胱與尿道位置的結石,統稱『尿路結石』。

跳至內容果珍有酵選單尿液由腎臟製造,只要是尿液通過、集中、排出的地方都是尿路,因此只要是出現在腎臟、輸尿管、膀胱與尿道位置的結石,統稱『尿路結石』。

根據統計,大約每10個人就有1人罹患尿路結石。

台灣地處亞熱帶,是尿路結石好發地區,夏天氣溫高、流汗多、尿量少,結石發作的病人是冬天的3~5倍。

多數的尿路結石沒有明顯的症狀,偶爾腰痠背痛,但也有病患發作時,痛到臉色發白、噁心、冷汗直流、痛到在地上打滾,經送急診檢查,才知道是輸尿管結石引起。

 在談結石前,先來看看尿液是怎麼來的。

  腎臟製造尿液、結石是人體廢物的沉澱(結晶)俗稱『腰子』的腎臟,左右兩個腎臟各約有100萬個腎元,腎元包括腎絲球、鮑氏囊和腎小管。

 已經被吸收進入人體的有用物質、體內代謝的廢物,都會溶解在血液裡,血液經腎動脈進入腎臟(詳見下圖):→腎小動脈血經過腎臟腎絲球(微血管網,像篩子)將部分血漿推擠到鮑氏囊內;→血液中的血球與蛋白質都因分子太大無法濾過,直接通過微血管往靜脈走;→身體需要的東西(胺基酸、葡萄糖、礦物質、水分等)由腎小管重新吸收;→包含人體廢棄物(尿酸、尿素氮、肌酸酐等)集中到腎盂的,就是尿液;→腎盂裡的尿液經由輸尿管輸送到膀胱儲存;→當膀胱達到一定儲存量時再由尿道排出體外。

 結石發生的位置只要是收集、儲存防尿液的地方,因為廢棄物停留的時間比較長,沉積物比較容易產生結石(結晶),例如腎臟(腎盂)、膀胱;而管徑較細的通道如輸尿管、尿道結石,通常是腎臟、膀胱的石頭掉下堵塞所造成。

 結石的大小與種類根據化學成分的分析,尿路結石的成分有草酸鈣、磷酸鈣、碳酸鈣、尿酸等,尤以草酸鈣結石最常見,約佔80%。

草酸鈣結石:多因尿液中草酸或鈣濃度太高產生結晶所致。

磷酸鈣結石:磷酸鈣結石好發於副甲狀腺機能亢進患者。

尿酸結石:多發生在『高尿酸血症』的人,約佔尿路結石10%。

感染性結石:磷酸胺鎂結石,容易出現在細菌感染的尿液中。

約佔10%。

代謝異常結石:胱胺酸結石(cystinestone)、黃嘌呤結石(xanthinestone)結石顆粒各種大小、形狀都可能發生,小如砂粒、大如鴿蛋。

  尿路結石的症狀、原因如果石頭小於0.5公分,有90%會隨尿液自行排出;有的結石雖大,卻沒有症狀;一旦尿路結石發作,疼痛、血尿是最典型的兩大症狀。

根據尿路結石的病者所描述,發作時的痛和生產時的疼痛不相上下。

疼痛發生的原因在於結石堵塞在腎臟與輸尿管交接處或卡在輸尿管,引發內臟神經刺激泌尿道肌肉痙攣、出現劇烈絞痛,疼痛有時會輻射到生殖器和大腿。

 為什麼會有血尿?是因為結石在管道(輸尿管、尿道)移動時常刮傷泌尿道,造成血尿。

  尿路結石的高危險群尿路結石大半以上都是從『腎結石』開始,結石的理論基礎多建立在『結晶』的理論上,也就是成分的『濃度問題』。

換句話說:腎臟會有自動調節體內水分的功能,若飲水量不足,尿液太過濃縮容易產生結石。

當覺得口渴時,是身體提醒自己該喝水。

夏天天氣炎熱,氣溫動輒35度,很容易揮汗如雨,應注意排尿量是否減少、過黃。

如果沒注意補充足夠的水分,使得尿液中鈣離子、尿酸、磷酸、草酸等物質濃度過高體容易濃縮、沉澱,最後形成結石。

 吃太多某類食物,例如,海鮮,啤酒等,身體代謝太多尿酸結晶,增加尿液中尿酸的排泄。

除了上面所談的飲食之外,以下這些人比較容易會有結石產生:遺傳:若是家族中有結石病史,罹患機會增加3倍。

性別:男生比女生較容易產生結石。

男生得結石風險大約女生的2~3倍。

年齡:主要發在30到50歲,很少在20歲以下。

結石的形成需要時間。

職業:廚師、計程車駕駛上廁所不方便,刻意減少喝水。

體重:體重較重、不論男女都會比較高的機會產生結石。

疾病:慢性泌尿道感染、長期臥床、尿液滯留(例如攝護腺肥大)、副甲狀腺機能亢進、先天性或外傷造成尿路結構異常、痛風(高尿酸血症)、服用過量制酸劑等,都容易罹患結石。

  腎結石症狀可輕可重,重點在預防復發有尿路結石,沒有症狀,需要治療嗎?沒有症狀的小石頭也會因時間而滾成大石頭。

因此建議由泌尿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