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結核病與目前藥物治療指引 | 結核病治療指引
Skiptomaincontent搜尋本站:重要訊息最新消息持續教育會務活動行事曆交通指引聯絡我們活動花絮首頁專題:結核病與目前藥物治療指引由Admin在2012,五月17-11:00發表發表於藥師充電區 資料來源:三總藥訊(101年04月) 記者: 日期: 前言1882年3月24日,引起結核病(Tuberculosis,TB)的結核桿菌(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首先被發現,此菌最常影響的身體器官主要為肺部。
一個世紀後,結核病仍繼續對全球健康產生毀滅性的影響,高居成年人的第二號殺手。
結核病不但危害民眾健康及生命,耗損社會生產力,更嚴重影響國家競爭力及國際形象。
在台灣,結核病現屬第三類法定傳染病,台灣人口密集且流動性大,加上高度社會都市化造成人際關係疏離、醫療資源普及造成個案就醫自由,病人的發現及管理較農業社會困難許多。
另也因為抗TB藥物廣泛性的使用,造成抗藥性菌株的出現,使得藥物治療趨於困難及複雜化。
近年來,結核病在全球有捲土重來之勢,台灣的結核病防治工作受到觀光開放、外勞引進、國際往來頻繁等因素影響,亦面臨了高度挑戰。
流行病學在2010年全球因感染結核菌生病者約九百萬人,因結核病死亡人數約有150萬人。
結核病的控制需不斷教育民眾有關防止結核病傳播及強調治療的重要性。
在台灣,根據疾管局發佈資料顯示,結核病一直是台灣最嚴重的傳染疾病,雖然自95年度起,行政院核定實施「結核病十年減半全民動員計畫」,為期十年,每年新增個案數雖由94年16,472例下降至2011年確定案例12,630名,但每年仍有將近約一萬三千名的新發現個案,其嚴重性比所有其他傳染病的總和還大。
2011年新發現個案中,身分為學生者近500人,其中約50%為大專院校以上學生(含碩博士生);且近兩年,每年平均有6次結核病群聚事件發生於校園,每年教職員工罹患結核病約50至70人,2012年1至3月,台灣之地區統計新北市通報案件409人最高,其次為高雄市390人,台中市236人。
結核病常見症狀及徵候絕大部分結核病初次發病時並沒有明顯或特異的症狀,發燒是結核病最常發現之全身症狀,發燒程度因人而異,通常以低度發燒來表現,但也可能發燒高達39℃,持續14至21天,並於10周內緩解,某些病人可能合併有胸痛的抱怨。
影像檢查方面,肺部結核菌感染患者,65%的病人胸部X光檢查可能呈現肺門腺病變[(hilaradenopathy)。
因肺部結核菌再度感染住院者,於診斷確立前數星期或數月,一半以上的病人有犬吠樣咳嗽(barkingcough)、體重減輕、疲倦、發燒、夜間盜汗、胸痛和呼吸困難症狀,四分之ㄧ的病人有咳血症狀。
結核病之咳嗽症狀通常是溫和的,最初可能不會或只有很少的痰產生,隨著病情的發展,連續咳嗽及同時有黃或黃綠色痰產生;當病人有胸腔積液及氣胸問題就可能有呼吸困難症狀發生。
結核病的診斷必須綜合臨床表現,加上肺部X光影像檢查,最後再以實驗室細菌培養結果加以證實。
結核菌之治療大部分病人一旦結核病確診,除了適當的休息之外,應盡快投予抗結核菌藥物化學治療,每天持續服用至少達6個月以上,並控制可能已有的出血情形如咳血。
目前抗TB藥物共計有5大類,分別為第一類口服藥物如isoniazid(INH)、rifampicin(RMP)、ethambutol(EMB)、pyrazinamide(PZA),第二類為fluoroquinolones,第三類為注射用藥包括capreomycin、amikacin、kanamycin、streptomycin及第四類二線口服抑菌劑,如ethionamide、prothionamide、para-aminosalicylicacid、cycloserine、terizidone和第五類療效尚未清楚的藥品,如linezolid、amoxicillin/clavulante、clarithromycin等。
除藥物治療外,必要時可利用手術將局部病灶移除,但術前仍須投予抗TB藥物以減少肺部菌量,對於多重抗藥性患者,術後仍應持續使用抗結核菌藥物治療達18個月。
抗藥菌株具抗藥性菌株之TB治療日趨困難,依藥物敏感試驗結果,抗藥性又分為對第一線抗TB藥物如isoniazid、rifampicin、pyrazinamide或ethambutol之抗藥性結核病(drug-resistantTB),和至少對isoniazid和rifampin有抗藥性的
一個世紀後,結核病仍繼續對全球健康產生毀滅性的影響,高居成年人的第二號殺手。
結核病不但危害民眾健康及生命,耗損社會生產力,更嚴重影響國家競爭力及國際形象。
在台灣,結核病現屬第三類法定傳染病,台灣人口密集且流動性大,加上高度社會都市化造成人際關係疏離、醫療資源普及造成個案就醫自由,病人的發現及管理較農業社會困難許多。
另也因為抗TB藥物廣泛性的使用,造成抗藥性菌株的出現,使得藥物治療趨於困難及複雜化。
近年來,結核病在全球有捲土重來之勢,台灣的結核病防治工作受到觀光開放、外勞引進、國際往來頻繁等因素影響,亦面臨了高度挑戰。
流行病學在2010年全球因感染結核菌生病者約九百萬人,因結核病死亡人數約有150萬人。
結核病的控制需不斷教育民眾有關防止結核病傳播及強調治療的重要性。
在台灣,根據疾管局發佈資料顯示,結核病一直是台灣最嚴重的傳染疾病,雖然自95年度起,行政院核定實施「結核病十年減半全民動員計畫」,為期十年,每年新增個案數雖由94年16,472例下降至2011年確定案例12,630名,但每年仍有將近約一萬三千名的新發現個案,其嚴重性比所有其他傳染病的總和還大。
2011年新發現個案中,身分為學生者近500人,其中約50%為大專院校以上學生(含碩博士生);且近兩年,每年平均有6次結核病群聚事件發生於校園,每年教職員工罹患結核病約50至70人,2012年1至3月,台灣之地區統計新北市通報案件409人最高,其次為高雄市390人,台中市236人。
結核病常見症狀及徵候絕大部分結核病初次發病時並沒有明顯或特異的症狀,發燒是結核病最常發現之全身症狀,發燒程度因人而異,通常以低度發燒來表現,但也可能發燒高達39℃,持續14至21天,並於10周內緩解,某些病人可能合併有胸痛的抱怨。
影像檢查方面,肺部結核菌感染患者,65%的病人胸部X光檢查可能呈現肺門腺病變[(hilaradenopathy)。
因肺部結核菌再度感染住院者,於診斷確立前數星期或數月,一半以上的病人有犬吠樣咳嗽(barkingcough)、體重減輕、疲倦、發燒、夜間盜汗、胸痛和呼吸困難症狀,四分之ㄧ的病人有咳血症狀。
結核病之咳嗽症狀通常是溫和的,最初可能不會或只有很少的痰產生,隨著病情的發展,連續咳嗽及同時有黃或黃綠色痰產生;當病人有胸腔積液及氣胸問題就可能有呼吸困難症狀發生。
結核病的診斷必須綜合臨床表現,加上肺部X光影像檢查,最後再以實驗室細菌培養結果加以證實。
結核菌之治療大部分病人一旦結核病確診,除了適當的休息之外,應盡快投予抗結核菌藥物化學治療,每天持續服用至少達6個月以上,並控制可能已有的出血情形如咳血。
目前抗TB藥物共計有5大類,分別為第一類口服藥物如isoniazid(INH)、rifampicin(RMP)、ethambutol(EMB)、pyrazinamide(PZA),第二類為fluoroquinolones,第三類為注射用藥包括capreomycin、amikacin、kanamycin、streptomycin及第四類二線口服抑菌劑,如ethionamide、prothionamide、para-aminosalicylicacid、cycloserine、terizidone和第五類療效尚未清楚的藥品,如linezolid、amoxicillin/clavulante、clarithromycin等。
除藥物治療外,必要時可利用手術將局部病灶移除,但術前仍須投予抗TB藥物以減少肺部菌量,對於多重抗藥性患者,術後仍應持續使用抗結核菌藥物治療達18個月。
抗藥菌株具抗藥性菌株之TB治療日趨困難,依藥物敏感試驗結果,抗藥性又分為對第一線抗TB藥物如isoniazid、rifampicin、pyrazinamide或ethambutol之抗藥性結核病(drug-resistantTB),和至少對isoniazid和rifampin有抗藥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