壅擠的腦袋~~淺談解離與多重人格(1) | 多重人格

而今年(2017)上映的分裂(Split), 也攻佔了排行榜冠軍,雖然以「解離性身分障礙症」(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過去稱為多重人格,Multiple ...孩子親師溝通親子溝通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青少年憂鬱症拒學網路成癮妥瑞氏症婦女更年期懷孕生理期離婚與單親婦女藥物資訊銀髮長者用藥安全老年憂鬱症失智症瞻妄音樂課程分享藝術藝療小說藝療文章分享心理創傷心理創傷創傷後壓力症解離邊緣性人格創傷知情EMDREMDR介紹經驗分享文獻分享講座活動情緒焦慮憂鬱躁鬱強迫症恐慌自律神經失眠癮酒癮網路成癮賭博戀物癖Searchformisempty!WHAT'SNEW?Loading...較新的文章較舊的文章首頁壅擠的腦袋~~淺談解離與多重人格(1)小光多重人格,張元祐心理師,解離壅擠的腦袋~~淺談解離與多重人格(1)文:張元祐心理師從電影談起雨人(RainMan)、黑天鵝(BlackSwan)、隔離島(ShutterIsland)、美麗心靈(ABeautifulMind)、派特的幸福劇本(SilverLiningPlaybook),這些電影我想你可能都有看過,雖然這些電影每部主題都不同,但有個共同點:將精神疾病做為劇本的素材。

不管是溫馨也好,還是懸疑驚悚也好,一直以來,精神疾患常是電影劇本取材的來源。

而今年(2017)上映的分裂(Split),也攻佔了排行榜冠軍,雖然以「解離性身分障礙症」(DissociativeIdentityDisorder,DID;過去稱為多重人格,MultiplePersonalityDisorder,MPD)做為題材並非第一遭,但這部電影的確再度引起大家對於DID的好奇。

再來談談「解離」吧在談DID前,我們先來談談「解離」這件事。

當人們遇到壓力或創傷事件時,我們的內在會產生一種自我保護的機制,以減少或避免繼續面臨精神上的痛苦,這就是所謂的自我防衛機轉(Self-defenseMechanism),常見的壓抑、否認、投射、合理化等,都是自我防衛機轉運作的方式。

解離也是我們的一種防衛機轉。

周勵志醫師指出解離是指一或多種正常、主觀的完整心理生物功能的瓦解(disruption)或/及中斷(discontinuity)。

所指的心理功能至少包括,記憶、身份(identity)、意識、知覺、和運動控制等。

而解離症的病患中,約有60%到80%有創傷經驗,DID則是被創傷與解離領域學者視為複雜解離症(complexdissociativedisorders),也就是說,DID是一種嚴重的創傷後心理障礙。

那麼解離一定是不好的嗎?其實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解離的經驗,例如做白日夢、想事情想到出神、高速公路催眠(HighwayHypnosis),這些都可能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中,這些解離的狀況,發生的時間多半不會太長,對我們的生活也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一般我們不會太把這些狀況視為問題;而也有些解離的狀況,例如記憶喪失、無法回憶自己做過的事、感覺喪失,情感麻木,或彷彿靈魂離開身體,覺得身體不受自己控制、甚至身份認同轉變,例如有另一個性格部分佔據了你的身體、身體彷彿被其他靈魂或意識控制著、腦海裡的聲音「出來」佔用了你的身體等狀況,這些則是被視為較嚴重或病態的解離。

擁擠的腦袋:DID「人格狀態」是一個難以被具體描述、被測量的一個概念,因此DID有時被視為一項具爭議性的精神診斷。

有些學者從社會認知模式的角度認為DID與社會文化、角色扮演、治療師引導、心理暗示、當事人偽裝等因素有關,也對DID的真實性有所質疑;但對於創傷與解離領域的學者,則是認為DID的病態解離與心理創傷有密切的關係,而近年也有心理生理學研究,找到解離症的一些生理學基礎、生理特徵,這些發現皆不支持社會認知模式的解釋。

國際創傷與解離學會(ISSTD)指出,DID在一般人口中的盛行率約為1%至3%,若依此推估,國內可能也有超過2萬的患者存在,但為何國內好像較不為人知?目前國內與DID相關的研究的確很稀少,也缺少相關的衛教訊息;且要觀察到人格狀態(alters)的轉換不易,DID患者也容易有憂鬱、焦慮等症狀,相對人格狀態的轉換,這些也是相對外顯的症狀,所以即使已就醫,可能也不易被發現。

那麼,怎樣的狀況會被視為DID患者?從診斷的條件來看有下面幾項:出現兩個或多個不同個性狀態的身份分裂(disruption)狀態,這可能在某些文化中被描述為「附身」(possession)經驗。

身份分列包含明顯的自我感和意識斷絕(discontinu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