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東:免疫細胞外泌體可醫鼻咽癌胃癌港大料5年內製成抗癌疫苗 | eb病毒疫苗

EB病毒感染覆蓋全球近95%的人口,大部分在孩童時期感染。

人類皰疹病毒第四型(又稱EB病毒)是部分癌症的「禍首」。

EB病毒感染率非常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

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on.cc東網更新於2020年10月07日22:00•發布於2020年10月07日22:00•on.cc東網港大醫學院首次發現,Vδ2‑T細胞外泌體可有效治療EB病毒引起的相關腫瘤。

(李芷晴攝)EB病毒感染覆蓋全球近95%的人口,大部分在孩童時期感染。

人類皰疹病毒第四型(又稱EB病毒)是部分癌症的「禍首」。

EB病毒感染率非常高,導致全球每年20多萬例癌症新症,約2%的癌症死亡病例是由EB病毒引致的惡性腫瘤引起,包括東南亞較常見的鼻咽癌、胃癌等。

香港大學醫學院研究團隊首次發現,源自Vδ2‑T細胞(即先天性T淋巴細胞)的外泌體可有效治療EB病毒引起的腫瘤,有望製成抗癌疫苗,料5年內完成臨床試驗,再推出市場。

EB病毒感染覆蓋全球近95%的人口,患者普遍在2至5歲幼童期透過唾液感染。

現時EB病毒引起的腫瘤,傳統治療方法主要以放射治療及化療為主,效果不佳且副作用多。

港大醫學院研究發現,Vδ2‑T細胞外泌體能針對並有效殺死EB病毒相關腫瘤細胞,抑制腫瘤的生長。

在實驗中,患有EB病毒相關胃癌的老鼠,經接種Vδ2‑T細胞外泌體100天後,存活率大增一半,腫瘤體積亦顯著縮小。

研究同時發現,健康捐贈者的Vδ2‑T細胞外泌體比自體有更強的抗腫瘤效應。

港大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教授涂文偉表示,Vδ2‑T細胞具有抗EB病毒相關腫瘤的潛力,惟患者本身難以大規模製造充足的細胞分泌體對付癌細胞。

然而,透過捐贈者的外來外泌體既可有效刺激自體T細胞去殺死癌細胞,又可增強抗腫瘤免疫力,令病人同時得到治療及預防效果。

涂表示,目前研究最大困難在於提取細胞分秘體的過程繁複,現時以高速離心技術分離出細胞中的分泌體,需花近1天才完成,團隊還在尋找更好的提取方法,以提高大規模及標準化生產的可行性。

涂又期望,Vδ2‑T細胞分泌體可製成抗癌疫苗,如同子宮頸癌疫苗般,成為免疫治療的新方法,預防效果估計可達10年或更長。

※有你最關心的醫健資訊,請瀏覽:http://bit.ly/2IJdjms東網網站:https://on.cc/東網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onccnews/查看原始文章新聞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