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自圓其說的故事:多重人格的真相 | 多重 人格 記憶 共有

為了瞭解橫亙在患者各個人格之間的記憶障礙是否存在,邁耐利和其同仁設計了一項 ... 定義上,和親近的同類相比,它共有23 處新突變,6 處不影響氨基酸;17 處 ...×000文字分享友善列印000生命奧祕精神心理醫療健康無法自圓其說的故事:多重人格的真相Y.H.Sun・2012/09/06・1588字・閱讀時間約3分鐘+追蹤「極端地說,這項疾病是一種表達挫折的方法。

」雙手沾滿鮮血,被當場捕獲的兇手宣稱他患有多重人格障礙(multiplepersonalitydisorder),沒有犯罪時的記憶,而這起凶殺案是另一個人格幹的——相信你一定看過這種老套的好萊塢(Hollywood)戲碼。

不過,一項最新研究將會推翻這種迷思,讓這類劇情成為虛構的橋段。

這項研究懷疑,長久以來被認為是解離性人格疾患(dissociativeidentitydisorder,DID)指標的記憶障礙(amnesiabarrier)並不存在,患者確實知道他們另外一個身分。

「極端地說,這項疾患是一種表達挫折(expressingdistress)的方法,」共同作者之一,哈佛大學心理學系教授,邁耐利(RichardJ.McNally)表示,「我們在這篇研究中想要表達的是,以往認為橫亙在各個人格(identities)之間的記憶障礙,是沒有證據可以證實它存在的。

」大約一個世紀以前,畢業於哈佛大學後在波士頓(Boston)工作的的神經學家普林斯(MortonPrince),創造了「多重人格障礙」這個詞彙,並用其來描述莎莉.波尚(SallyBeauchamp)的個案,這位出身自堪薩斯州阿靈頓市(Arlington)的女性,具有兩種人格(personalities)。

因其容易和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混淆,解離性人格疾患的報告在二十世紀很少見,只有幾個個案出現在文獻裡。

但1973年出版的《西碧(Sybil,暫譯)》一書,將這種症狀拉向了主流大眾。

西碧.帝蒙(SybilDorsett)宣稱她具有數十個人格,這在國際上引起轟動,甚至有兩部電影改編自她的故事。

於是,解離性人格疾患的診斷,在接下來的二十年間劇烈增加。

這本書不僅引起社會大眾對這項疾患的側目,也為解離性人格疾患的形成提供了一個解釋——這是一種將自己與過去受虐、性侵等創傷記憶隔離起來的方法,「當時的想法是這樣的,我們的心智將這些記憶封鎖起來,但是透過治療師、催眠,或者像吐真劑(SodiumPentothal)這類藥品的使用,能讓這些記憶變得可以讀取。

」邁耐利解釋。

為了瞭解橫亙在患者各個人格之間的記憶障礙是否存在,邁耐利和其同仁設計了一項特別的實驗。

由於過往研究只是簡單問些問題,但無法確定得到的答案是否屬實,而邁耐利設計的實驗則能「愚弄病患,讓偽造幾近不可能」。

在這項「暗藏資訊作業(concealedinformationtask)」中,其目標乍看之下很簡單,只需要在電腦螢幕上閃現出的文字時,辨認是否為目標文字,然後按是或否。

而在這之中的陷阱,就是在這一堆看似沒有意義的文字中,有一小組非目標文字是從病患一開始填寫的兩份自傳性問卷中出來,而這兩份問卷是由兩個不同的人格填寫完成。

當這些個人相關的文字出現在螢幕上,大部分患者的第一反應是想按「是」,但一瞬間後,他們會意識到這些字並非目標文字,最後,患者會給出正確的答案,「否」。

就是這些用毫秒(milliseconds)為單位來測量的「處理延誤(Processinglag)」顯示出這些病患「知道」這個字是個人相關的。

如果在各個人格間的記憶障礙確實存在,則他們花在辨認文字、解讀它是否為目標文字,以及按壓反應的時間應當相同,也就是處理延誤不應該存在。

但實驗結果卻恰好相反。

所有受試者在針對和他們相反人格相關的文字進行反應時,延誤的時間與相反人格反應時近乎一致。

「解離性人格患者在反應時間上的增加是相當顯著的,」邁耐利表示,「顯示了這些資訊其實『滲透』出了我們所謂的記憶障礙,一個人格並非真正不知道只有另外一個人格才知道的資訊。

」那些聲稱自己被記憶障礙所困擾的患者,可能更多是為了符合文化期望,而非真正的心理現實。

「對於那些受苦於這項疾患的患者,解離性人格疾患總歸是一種表達悲痛的方式,」邁耐利說:「文化提供幾個選項給人們去發洩他們的苦難或心理創傷,而解離性人格疾患只是其中一個『文化譬喻(culturaltrope)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