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藥性的演化(The Evolution of Drug Resistence) | 超級細菌wiki

圖片來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Antibacterial) ... 科學家也發現,幾乎能抵抗所有抗生素的超級細菌(superbugs),是在5 年之內由一種 ...Thursday24thJune202124-Jun-2021人工智慧化學物理數學生命科學生命科學文章植物圖鑑地球科學環境能源科學繪圖高瞻專區第一期高瞻計畫第二期高瞻計畫第三期高瞻計畫綠色奇蹟-中等學校探究課程發展計畫關於我們網站主選單抗藥性的演化(TheEvolutionofDrugResistence)國立師大附中生物科楊瀅涓老師/國立臺灣大學動物學研究所陳俊宏教授責任編輯金黃色葡萄球菌在抗生素培養基上之測試。

(圖片來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Antibacterial)這幾年來,抗藥性(drugresistance)已經從醫學術語,轉變為人人熟知的新聞名詞,這也突顯了問題的嚴重性。

但這不僅在醫學上是重要問題,也是演化證據之一。

例如在1940年代使用盤尼西林治療金黃葡萄球菌時,抗生素一開始確實是大幅提高了人類感染疾病的治癒率,然而基於天擇,細菌也會衍生出各種嘗試存活的方式,再逐步演化出具有抗藥性的細菌,並在有抗生素存在的環境下,持續大量繁殖。

人類經過五十年的廣泛使用抗生素,一些感染症細菌已經演化成對很多抗生素具有抗藥性,使得抗生素對這些抗藥菌失去效用。

在1947年就已經發現對盤尼西林具抗藥性的菌株,1960年代改用甲氧苯青黴素,又因為抗藥性菌種的散佈,使得1980年代得改用更強的萬古黴素治療。

但到了2002年時,又已經發現抗萬古黴素的菌種。

科學家也發現,幾乎能抵抗所有抗生素的超級細菌(superbugs),是在5年之內由一種細菌迅速演化而來。

細菌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的機制基本上是由基因控制,這些基因統稱為抗藥性基因。

有些細菌天生就具有抗藥性基因,也可能是經由質體(plasmid)或跳躍子(transposon)傳遞,從其他細菌得到的抗藥性基因。

由於細菌可以在幾十分鐘內分裂繁殖,使得具抗藥性細菌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複製並擴散。

在快速的演化過程中,細菌可以迅速適應環境而得以存活,甚至可以改變基因結構來對抗抗生素藥物,以確保所繁殖出來的細菌也具有抗藥性。

因此在有抗生素的環境下,就會衍生出越來越多的抗藥性細菌。

這就是為何抗生素使用越多的地區,抗藥性細菌的比例越高的主要原因。

臺灣在最近二、三十年經濟發展快速,生活水準提升,抗生素隨著各種藥物快速引進臺灣。

有時候醫師在病患的壓力之下,不當開出抗生素處方;或有時候醫師採用不完整或不正確的資訊來診斷感染症狀,所以開出廣效型(broad-spectrum)抗生素以防萬一。

這些作法都助長細菌產生抗藥性。

再者因為醫院中的重症病患通常比較容易受到感染,較需借助抗生素來控制、愈增進細菌的抗藥性。

大量使用抗生素及接觸病人,使得院內感染成為抗藥性細菌傳播的溫床。

科學家相信,農牧業的抗生素使用也會加速抗藥性惡化。

例如美國一半以上的抗生素是使用於農業與畜牧業。

因為在狹小的養殖空間中飼養大量動物,為了促進生長、避免疾病,因此在飼料中添加大量的抗生素。

雖然農牧業使用抗生素對人類的影響程度仍有爭論,但使用抗生素會選擇出抗藥菌是不可否認的。

需要強調的是,抗藥性的存在並不是自抗生素大量使用後才開始的,例如青黴菌能分泌盤尼西林來消滅某細菌,細菌也會發展出對抗抗生素的方法,不然便會絕種。

所以抗藥性是物競天擇、演化的結果。

然而濫用抗生素,使得只有對抗生素有抵抗力的細菌能夠存活,於是具有抗藥性的病菌越來越多,相對的,人類能使用抗生素就愈來愈少。

雖然科學家仍在研發新藥,然而細菌發展抗藥性的速度卻遠遠超越人類發明新藥的速度。

所以不免有人會悲觀的預期後抗生素時代—抗生素無效的時代就要來臨了,這代表很多醫院病人與廣大的群眾,可能會死於新興而無藥可治的尿道、血液或其他組織感染。

為了避免這一天的到來,我們應正確而適量地使用抗生素來治療疾病。

參考資料:1.維基百科:演化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C%94%E5%8C%962.抗藥性細菌有多流行?http://sa.ylib.com/read/readshow.as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