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的骨骼腫瘤 | 兒童軟骨瘤
第三,是正常細胞之不正常增生,稱為良性腫瘤。
有的腫瘤是佔據空間的,例如兒童發生率高居首位的骨增生症(骨軟骨瘤),會在外形上看得 ... 兒童的骨骼腫瘤 疾病有心理與生理之分,急性慢性之別,致不致命之異,複雜到現代人對健康議題有許多疑慮。
而其中,至今仍使大部分民眾懼意最深的,莫過於癌症了。
因為,不同器官的癌症包辦台灣十大死亡病因前幾名,當然在一般民眾心中投下最大的震撼彈。
古書很少記錄的癌症為何會成為世紀之病?不外乎是人類為文明所需在產業上製造了許多足以對人類基因產生影響的物理、化學與生物性致病因,異常基因造成細胞不正常的生長,良性者名為腫瘤,惡性者就稱之為肉瘤(中胚層細胞)或癌症(內與外胚層細胞)了。
不同年齡的男女都各有其好發的腫瘤,但發生在兒童的身上則產生格外複雜的影響,因為兒童本身沒有判斷力,必須依賴父母的警覺性。
兒童是父母的心肝寶貝,生病會牽動了父母內心的愧疚感。
另外兒童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在發病表現上有很大的個別差異。
兒童的骨骼腫瘤議題,可以區分成四大區塊來思考。
首先,是其實沒有腫瘤,但反應出父母對腫瘤的恐懼,所以是長在心靈裏的無形腫瘤。
因為來至許多親友例子的陰影,令父母對任何兒女的身體抱怨,都把腫瘤列為最高的排除因素。
例如,俗稱「成長痛」的症候群,其實大多是兒童的身體無法負擔單次或多天肢體疲勞而產生的酸痛。
許多父母即使看不見任何外形異常,在檢查多次並未發現疾病後仍因擔心是腫瘤而無法釋懷。
此時,找專業的小兒骨科來排除腫瘤的可能性,才是最安心的選擇。
其次,兒童有許多不是腫瘤的腫瘤。
例如,在3至7歲的小朋友,因足部的關節韌帶仍鬆,加上姿勢及鞋子的刺激,足部至少有5至7個容易在某些特殊角度呈現發炎而突出的關節,甚至局部皮膚會因磨擦鞋子而變色,導致在外形上看起來像腫瘤。
但其實那種外表病變並不符合腫瘤的定義,因為那只是某些特殊條件的局部發炎,改善了條件就會自動消失。
第三,是正常細胞之不正常增生,稱為良性腫瘤。
有的腫瘤是佔據空間的,例如兒童發生率高居首位的骨增生症(骨軟骨瘤),會在外形上看得見異常,摸得出異物。
也有些是破壞空間的,例如骨骺好發的空洞性骨瘤,使骨髓變成空洞,甚至輕輕受傷也導致骨折,與一般外傷性骨折不同,這稱之為病理性骨折。
良性骨瘤需不需要開刀切除呢?其實見仁見智,需要列入積極切除治療考量的因素包括擔心是惡性腫瘤的可能性與外形的異常(deformity)、主觀的不適(discomfort)及功能的喪失(dysfunction)等的所謂3D表現。
最後一個區塊是真正的惡性腫瘤。
當細胞的基因與染色體已經異常,失去正常細胞應有成長限制,則癌細胞便會不但在局部橫行霸道地生長,甚至也會順著肌肉、淋巴、血液與神經產生跨區轉移,這種侵略性就有可能危及重要器官及生命。
對抗惡性腫瘤的最高指導原則是高度警覺,這也使一般民眾與醫師會在第一、四區塊之間產生矛盾與爭執的主因。
如果確立了切片病理的惡性腫瘤診斷,對於以局部生長為主的惡性腫瘤應該加以廣泛切除,但潛在可能轉移的特性則必須依賴化學治療、放射性治療或比較少被兒童需要的賀爾蒙治療來壓制。
困難的是廣泛切除與保留肢體的兩難,與破壞後重建肢體許多方法的最佳選擇與考量。
有些父母希望切除與重建能一次完成,但切除與重建分開進行其實也有特殊的意義及好處。
無論是從那一區塊來思考兒童的骨骼腫瘤,疑神疑鬼是沒有用的,父母有了警覺與擔心,仍必須與專業醫師針對診斷與治療的議題來反覆確認與討論。
可以確定的是,父母與醫師在對抗腫瘤上絕對是站在同一戰線的,彼此必須相互體諒、信任、支持與合作才行。
林啟禎/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教授
有的腫瘤是佔據空間的,例如兒童發生率高居首位的骨增生症(骨軟骨瘤),會在外形上看得 ... 兒童的骨骼腫瘤 疾病有心理與生理之分,急性慢性之別,致不致命之異,複雜到現代人對健康議題有許多疑慮。
而其中,至今仍使大部分民眾懼意最深的,莫過於癌症了。
因為,不同器官的癌症包辦台灣十大死亡病因前幾名,當然在一般民眾心中投下最大的震撼彈。
古書很少記錄的癌症為何會成為世紀之病?不外乎是人類為文明所需在產業上製造了許多足以對人類基因產生影響的物理、化學與生物性致病因,異常基因造成細胞不正常的生長,良性者名為腫瘤,惡性者就稱之為肉瘤(中胚層細胞)或癌症(內與外胚層細胞)了。
不同年齡的男女都各有其好發的腫瘤,但發生在兒童的身上則產生格外複雜的影響,因為兒童本身沒有判斷力,必須依賴父母的警覺性。
兒童是父母的心肝寶貝,生病會牽動了父母內心的愧疚感。
另外兒童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在發病表現上有很大的個別差異。
兒童的骨骼腫瘤議題,可以區分成四大區塊來思考。
首先,是其實沒有腫瘤,但反應出父母對腫瘤的恐懼,所以是長在心靈裏的無形腫瘤。
因為來至許多親友例子的陰影,令父母對任何兒女的身體抱怨,都把腫瘤列為最高的排除因素。
例如,俗稱「成長痛」的症候群,其實大多是兒童的身體無法負擔單次或多天肢體疲勞而產生的酸痛。
許多父母即使看不見任何外形異常,在檢查多次並未發現疾病後仍因擔心是腫瘤而無法釋懷。
此時,找專業的小兒骨科來排除腫瘤的可能性,才是最安心的選擇。
其次,兒童有許多不是腫瘤的腫瘤。
例如,在3至7歲的小朋友,因足部的關節韌帶仍鬆,加上姿勢及鞋子的刺激,足部至少有5至7個容易在某些特殊角度呈現發炎而突出的關節,甚至局部皮膚會因磨擦鞋子而變色,導致在外形上看起來像腫瘤。
但其實那種外表病變並不符合腫瘤的定義,因為那只是某些特殊條件的局部發炎,改善了條件就會自動消失。
第三,是正常細胞之不正常增生,稱為良性腫瘤。
有的腫瘤是佔據空間的,例如兒童發生率高居首位的骨增生症(骨軟骨瘤),會在外形上看得見異常,摸得出異物。
也有些是破壞空間的,例如骨骺好發的空洞性骨瘤,使骨髓變成空洞,甚至輕輕受傷也導致骨折,與一般外傷性骨折不同,這稱之為病理性骨折。
良性骨瘤需不需要開刀切除呢?其實見仁見智,需要列入積極切除治療考量的因素包括擔心是惡性腫瘤的可能性與外形的異常(deformity)、主觀的不適(discomfort)及功能的喪失(dysfunction)等的所謂3D表現。
最後一個區塊是真正的惡性腫瘤。
當細胞的基因與染色體已經異常,失去正常細胞應有成長限制,則癌細胞便會不但在局部橫行霸道地生長,甚至也會順著肌肉、淋巴、血液與神經產生跨區轉移,這種侵略性就有可能危及重要器官及生命。
對抗惡性腫瘤的最高指導原則是高度警覺,這也使一般民眾與醫師會在第一、四區塊之間產生矛盾與爭執的主因。
如果確立了切片病理的惡性腫瘤診斷,對於以局部生長為主的惡性腫瘤應該加以廣泛切除,但潛在可能轉移的特性則必須依賴化學治療、放射性治療或比較少被兒童需要的賀爾蒙治療來壓制。
困難的是廣泛切除與保留肢體的兩難,與破壞後重建肢體許多方法的最佳選擇與考量。
有些父母希望切除與重建能一次完成,但切除與重建分開進行其實也有特殊的意義及好處。
無論是從那一區塊來思考兒童的骨骼腫瘤,疑神疑鬼是沒有用的,父母有了警覺與擔心,仍必須與專業醫師針對診斷與治療的議題來反覆確認與討論。
可以確定的是,父母與醫師在對抗腫瘤上絕對是站在同一戰線的,彼此必須相互體諒、信任、支持與合作才行。
林啟禎/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