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 | 膀胱三角位置

三角區膀胱跳轉到:導航,搜索A+醫學百科>>膀胱膀胱解剖  膀胱(urinarybladder):人體器官名。

中醫稱淨府。

《素問.湯液醪醴論》:「開鬼門,潔淨府。

」張志聰註:「潔淨府,瀉膀胱也。

」  目錄1膀胱的結構1.1膀胱壁1.2漿膜層1.3肌肉層1.4粘膜層2膀胱的固定3膀胱毗鄰3.1恥骨後間隙3.2狄農維利埃筋膜4膀胱內部4.1三角區4.2膀胱與其它結構之關係5神經支配6血液供應7膀胱的生理學8膀胱病9膀胱疾病9.1膀胱炎9.2膀胱癌9.3膀胱結石10膀胱疼痛可能與宮頸糜爛有關10.1白帶增多10.2疼痛10.3膀胱症状11參看膀胱的結構膀胱為錐體形囊狀肌性器官,位於小骨盆腔的前部。

成年人膀胱位於骨盆內,為一貯存尿液的器官。

嬰兒膀胱較高,位於腹部,其頸部接近恥骨聯合上緣;到20歲左右,由於恥骨擴張,骶骨角色的演變,伴同骨盆的傾斜及深闊,膀胱即逐漸降至骨盆內。

空虛時膀胱呈錐體形,充滿時形狀變為卵圓形,頂部可高出恥骨上緣。

成人膀胱容量為300~500ml尿液。

膀胱底的內面有三角形區,稱為膀胱三角,位於兩輸尿管口和尿道內口三者連線之間。

膀胱的下部,有尿道內口,膀胱三角的兩後上角是輸尿管開口的地方。

  膀胱壁膀胱壁由三層組織組成,由內向外為粘膜層,肌層和外膜。

肌層由平滑肌纖維構成,稱為逼尿肌,逼尿肌收縮,可使膀胱內壓升高,壓迫尿液由尿道排出。

在膀胱與尿道交界處有較厚的環形肌,形成尿道內括約肌。

在括約肌收縮能關閉尿道內口,防止尿液自膀胱漏出。

膀胱壁分為四層:即漿膜層、肌肉層、粘膜下層、和粘膜層。

  漿膜層漿膜層為蜂窩脂肪組織,包圍著膀胱後上兩側和頂部。

  肌肉層肌肉層:①逼尿肌:逼尿肌為膀胱壁層肌肉的總稱,由平滑肌構成。

分為三層,內外層為縱行肌,中層為環形肌。

環狀肌最厚,堅強有力。

②膀胱三角區肌:三角區肌是膀胱壁層以外的肌肉組織,起自輸尿管縱肌纖維,向內、向下、向前扇狀展開。

向內伸展部分,和對側肌彼此聯合成為輸尿管間嵴,向下向前伸展至後尿道部分,為貝氏(Bell)肌,另有一組左右肌纖維在三角區中心交叉成為三角區底面肌肉。

  粘膜層粘膜層為極薄的一層移行上皮組織,和輸尿管及尿道粘膜彼此連貫。

粘膜在三角區由於緊密地和下層肌肉連合,所以非常光滑,但在其他區域則具有顯著的皺襞,在膀胱充盈時,皺襞即消失。

粘膜層有腺組織,特別是在膀胱頸部及三角區。

粘膜下層只存在於三角區以外的區域,具有豐富血管,有彈性的疏鬆組織,它將粘膜和肌肉層彼此緊連著。

  膀胱的固定膀胱主要固定部分為底部、兩側和前面。

膀胱底部固定在前列腺和尿道上,而前列腺和尿道則與尿道生殖膈相連;前面有恥骨前列腺韌帶固定於前列腺和恥骨後面;側面由提肛肌反折所組成之側韌帶固定於盆腔邊緣。

此外,三個假韌帶是臍尿管的殘餘,為一束帶狀結構,在胚胎時期,它將膀胱和腹壁,在臍孔處連接在一起。

膀胱排空,降至恥骨聯合時,起一定牽拉作用。

臍尿管近端為管狀組織,遠端為筋膜結構,並分為三個韌帶,中韌帶和臍相連,兩個側韌帶則與其動脈殘支相連。

臍尿管為腹膜外游離膀胱時首先遇到的一個障礙組織。

腹膜在盆腔兩側的反折邊緣也稱為假韌帶,對固定膀胱所起的作用不大。

膀胱後,兩側膀胱上動脈蒂為一堅強的纖維組織,有助於固定膀胱底部和兩側。

腹膜自腹壁前面和側面反折,遮著膀胱前面和兩側壁,後面在男性則向直腸反折,成為直腸膀胱間隙,在女性則向子宮反折,成為子宮直腸窩。

腹膜和膀胱頂部有一小塊面積緊密粘著,其餘部分較易剝離。

膀胱空虛時,腹膜下降到恥骨聯合處,充盈時隨著膀胱上升,使大部分膀胱位於腹膜以外。

  膀胱毗鄰膀胱空虛時呈三棱錐狀,位於盆腔前部,可分尖、體、底、頸四部,但各部分無明顯界限。

充盈時呈球形,可升至恥骨聯合上緣以上,此時腹膜返折處亦隨之上移,膀胱前外側壁則直接鄰貼腹前壁。

臨床上常利用這種解剖關係,在恥骨聯合上緣之上進行膀胱穿刺或做手術切口,可不傷及腹膜。

兒童的膀胱位置較高,位於腹腔內,到六歲左右才逐漸降至盆腔。

空虛的膀脫前方與恥骨聯合相鄰,其間為恥骨後隙;膀胱的下外側面與肛提肌、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