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統計,外陰癌的發病率為每十萬婦女就有 | 外陰 硬塊

 :::首頁 / 回首頁 / 期刊研讀報告-陰道癌期刊研讀報告-陰道癌公告日期:2012/01/19 陰道癌文/ 蕭諭鈴護理師    校閱/ 王銘志主任 介紹       外陰癌屬於第四個婦科常見的癌症,僅次於子宮、卵巢及子宮頸,約有5%的女性會有生殖道的惡性腫瘤。

在美國,每年估計有3580位被新診斷出來,且有900位死於外陰癌。

65~75歲的女性發生率較高,但偶爾40歲之前的女性也會被診斷出來。

 流行病學及危險因子        根據美國統計,外陰癌的發病率為每十萬婦女就有2.5位,平均年齡為65歲,屬於停經後的婦女,但有項研究統計,1979年至1993年有78位女性被確診有外陰癌,其年齡層從69歲至55歲,由此可見平均年齡有逐漸下降的趨勢。

 外陰癌的危險因素包含下列幾項:1.抽菸。

2.慢性發炎、外陰營養不良(例如:硬化性苔蘚)。

3.外陰或子宮頸的上皮內瘤。

4.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

5.免疫缺陷。

6.曾有子宮頸癌的病史。

7.北歐血統。

      綜合以上的危險因素,與外陰癌最大的相關性第一為HPV感染,其次為慢性發炎或免疫缺陷所造成。

60%的外陰癌已被證實與HPV的感染有關,其中又以第16型及第33型為主要,佔55.5%;與HPV相關的外陰上皮內瘤在年輕婦女的發病率越來越高,80%會造成上皮內病變,10~15%會造成侵襲性外陰癌,因此早期發現和治療外陰上皮內瘤可以阻止癌症的發展。

 臨床表現       大多數患者在大陰唇、小陰唇、會陰、陰蒂會出現斑塊、潰瘍、腫塊,腫塊有可能是肉質、結節或疣狀的表現,約5%的患者會有多病兆的病變,因此,外陰部、肛門周圍的皮膚、子宮頸、陰道都要進行全面的評估。

而子宮頸病變的病患,高達22%的病人會有陰部惡性腫瘤。

       搔癢症也是外陰癌病患常見的抱怨,尤其是外陰部皮膚病症(例如硬化性苔蘚、麟狀上皮細胞增生),因此若發現病患的硬化性苔蘚難以治癒或懷疑有病變,應行切片檢查已確立診斷。

       其次陰道的出血、不正常分泌物、排尿困難或腹股溝淋巴結腫大都可能與外陰癌有關。

另ㄧ方面,有許多患者是毫無症狀的。

 診斷       針對病變部位予以切片,可以確立病理組織學。

如果沒有非常明顯的病變,但臨床懷疑為高,可根據病變的範圍予以陰道鏡、膀胱鏡、直腸鏡或尿路攝影檢查來確定膀胱、直腸是否有被侵襲。

 組織學類型       大多數外陰癌屬於鱗狀細胞癌(佔90%),其他組織學類型包括黑色素瘤(5~10%),巴氏腺腺癌,肉瘤,疣狀癌,基底細胞癌或其他罕見腫瘤(如佩吉特氏病)等。

 切除外陰病變的適應症: 1.任何嚴重病變。

2.陰部皮膚表面有紅色、白色、暗咖啡色或黑色的斑塊。

3.搔癢、刺痛或有出血的症狀。

4.生殖道有任何色素的痣。

5.巴氏腺體有腫大、變厚,尤其發生在停經後的女性。

  外陰麟狀細胞癌好發的位置及轉移擴散的模式~       50%的患者病兆出現在大陰脣,15~20%為小陰唇,其次為陰蒂和會陰周圍。

外陰麟狀細胞癌大都局部性生長,隨後才會蔓延至腹股溝及骨盆腔淋巴結。

血行性擴散通常發生於淋巴結感染之後。

 預後因素及生存期 1.取決於原發腫瘤的位置、淋巴結有無感染、侵犯的深度、有無遠處轉移的   存在。

2.存活率大都取決於病理狀態、腹股溝淋巴結、原發病兆的大小;病兆<2公分  且腹股溝淋巴結沒有感染à98%可能有5年的存活率;任何大小的病兆,但是  單側淋巴結有超過3個或多個呈陽性,或雙側淋巴結有2個或多個呈陽性à5年  存活率可能為29%。

3.淋巴結的轉移與腫瘤的大小、臨床的分期及侵犯的深度有關。

 治療方式與分期Stage0(原位癌)à                          1.廣泛局部切除術、雷射或結合此兩種方式。

                          2.外陰皮膚切除術和移植。

StageI~StageIAà病兆小於1-mmà根治局部切除術,罕見腹股溝淋巴結轉移(<1%)。

 StageIBà病兆≧1-mmà根治局部切除術,腹股溝淋巴結轉移(≧8%),依據病兆位置予單側或雙側腹股溝淋巴結清除術。

 StageI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