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十年後補充【治療室裡的多重人格故事:一場心靈意識 ... | 人格分裂 診斷

她進一步解釋,只看單一徵狀,個案很容易被誤診為是憂鬱症、躁鬱症、或精神分裂症;所以要整體診斷,他們普遍會反應說:「有好多不是耳朵聽到的聲音」,, ...心靈之美心理治療所暨台灣創傷與解離學會TSSTD跳到主文【國際創傷與解離學會ISSTD台灣分會】多重人格/DID/解離部落格全站分類:醫療保健相簿部落格留言名片Mar29Sun202023:452017年十年後補充【治療室裡的多重人格故事:一場心靈意識的鬥智遊戲】-張老師月刊2007年5月號(DID/MPD/人格分裂/人格解離/多重人格)  治療室裡的多重人格故事 一場心靈意識的鬥智遊戲「我的多重人格個案,教會我最重要的人生課題──並存的重要性。

生活裡的許多困境,不是只有對或錯兩種選擇,而是該如何協調彼此的觀點,做出最好的抉擇。

因此我陷入困境時,我會想起我的個案們,個個都在盡力地為他們的人生努力、奮鬥;所以為了讓結果更美好,更需努力找出第三種、甚至第四種選擇。

」前言:「我們的存在就像蜘蛛網,消長是為了因應不同的生存環境。

」——DID患者文=楊雅亭.攝影=黃念謹那一天軍醫院來了一位士兵,傳聞他在部隊上的表現令人匪夷所思,有時看似精明,有時卻連最簡單的口訣都答不出來,甚至說話的語氣像個孩子。

於是這位士兵被帶到精神科做鑑定,當IQ測驗進行到一半,他神色一轉,放下筆,看著臨床心理師張艾如說:「妳幹麻一直要他做呢?我們幫他做就好了,他不會的。

」「是精神分裂症嗎?!」張艾如心想,開始問說:「平常你有沒有聽到什麼聲音?」「有啊!」士兵回答。

「你覺得周圍的人會害你嗎?」張艾如推敲追問。

「沒有,我們從小就在一起,都互相幫忙的。

」士兵回答。

「你是指周遭的朋友嗎?」疑惑愈來愈多,張艾如繼續追問。

「不是啊,我們都是在裡面,是在一起的。

」士兵毫不遮掩地說。

「什麼在裡面?!為何我一句話都聽不懂。

」謎樣的敘述環繞著張艾如。

士兵兀自地說起:「我們有很多不同的人,○○是負責做事的,□□是負責生氣的,還有……」小標:「夜晚到了,換我出來好不好?」一個聲音出現了。

「ㄟ,你的藥吃完了,那我的呢?」另一種聲音又出現了,不同的人格說起自己的需求,與幻聽相同嗎?他,是張艾如七年前遇見的第一位多重人格(DID)病患!DID令人難以置信的想像向來吸引人,張艾如告訴我們,「三面夏娃」中副人格抱著貓前去會談,但是當主人格回身後卻開始對貓過敏;而她自己的一位個案,當他的副人格出現時,高度近視的視力竟然恢復了……。

「他們的存在顛覆正統醫學的教育」張艾如嘆息地說,「至今我們還是無法解釋,同一個身體如何出現不同的體質、性情,甚至腦電波反應。

」要發現DID並不容易,有的醫師終其一生僅能遇見三、兩位個案,有人說,這是因為東方文化的獨特性,DID很容易與「靈魂附身」劃上等號,於是他們很少進入醫療體系;但也有人說,因為DID很容易被誤診。

但是在這家軍醫院,張艾如發現的個案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多,而且以男性居多註1。

張艾如解釋說,除了是因為軍醫院的獨特體系(族群多是軍人、兵役篩檢制度),讓潛藏個案可以被發現,也是因為這群個案教她聽懂,目前的診斷手冊描述得尚未詳盡的「徵候群」。

她進一步解釋,只看單一徵狀,個案很容易被誤診為是憂鬱症、躁鬱症、或精神分裂症;所以要整體診斷,他們普遍會反應說:「有好多不是耳朵聽到的聲音」,,如果不繼續追問,了解那其實是「內在有好多訊息不斷冒出」,是來自內在的,就很容易以為是幻聽。

五年後,張艾如帶著她的觀察與疑惑,加入了「國際解離學會」(2007年已正式更名為「國際創傷與解離學會」,她是唯一的台灣會員),並她發表了一篇〈DID的四種並存狀態〉註2研究報告,描述了DID的其他類型,非只有好萊塢電影「三面夏娃」再現的模式。

而國際上也普遍同意,主人格知道副人格存在的比率事實上也比不知道的多,未來的診斷手冊DSM-V即將重新改寫。

回到先前的士兵故事,張艾如笑著說,他屬於「內在家族系統」類型,是最好治療的,因為主、副人格可以彼此合作、溝通,也很清楚對方的存在價值,如果生活上沒太大的困擾,個案通常也不會回診。

腦海中,我們不禁浮現了身旁的幾位朋友,他們的「人格面具」轉換得出神入化,也許也是潛在DID吧!「變成一個完整的『自我』,往往成了他們的最大困擾。

」張艾如告訴我們,有一次士兵的母親來看孩子了,她先請這些副人格出來簽個名,副人格依次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