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鏡子裡的陌生人--解離症:一種隱藏的流行病@ 六度˙時淵 | 自我感消失

這五大症狀包含了失憶(amnesia, 有記憶不連貫的現象)、自我感喪失(depersonalizion, 好像隔著一段距離看自己)、現實感喪失(derealization, 覺得 ...六度˙時淵跳到主文..部落格全站分類:生活綜合相簿部落格留言名片Apr03Tue201823:57閱讀—鏡子裡的陌生人--解離症:一種隱藏的流行病       本書出版於2001年(中文版2004年),因此書中探討解離症時所採用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是第四版(DSM-IV),但仔細比對之下,其實與第五版(DSM-5)相差不多,DSM-5將解離症分為解離性身分障礙症(DissociativeIdentityDisorder)、解離性失憶症(DissociativeAmnesia)、失自我感障礙症/失現實感障礙症(Depersonalizion/DerealizationDisorder)、其他特定的解離症(OtherSpecifiedDissociativeDisorder)、非特定的解離症(UnspecifiedDissociativeDisorder)。

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應該是解離性身分障礙症(DissociativeIdentityDisorder,DID),也就似俗稱的多重人格(Multiplepersonalitydisorder)。

       即使診斷名稱和內涵令人眼花撩亂,但都是根據五大症狀而來,因此,對這五大症狀有所了解更為重要。

這五大症狀包含了失憶(amnesia,有記憶不連貫的現象)、自我感喪失(depersonalizion,好像隔著一段距離看自己)、現實感喪失(derealization,覺得外界事物陌生不真實)、身分認同混淆(identityconfusion,對自我不確定、困惑、矛盾)、身分認同轉變(identityalteration,角色身分產生轉換)。

這五大症狀又可以歸類為「時間(失憶)」、「內在(自我感喪失、身分認同混淆)」、「外在(現實感喪失、身分認同轉變)」等三大層面。

       解離,意味著一種不連貫、不一致的狀態。

雖然像是多重人格那種極端的解離狀況較為匪夷所思,一般人總對其懷有好奇或難以置信的心情,不過解離其實是一種人類的本能,是一種遇到危急狀況時的自我保護方式;當個體所遭遇的危機或創傷超過當時的他/她所能負荷的程度時,解離的機制就很可能啟動,發揮保護的作用,有點像是斷電,讓外界的刺激不再衝擊心靈,避免崩潰。

       過去我們常講面臨危機時,生物會產生戰或逃(fightorflight)的反應,但研究創傷的學者提及,若是戰或逃皆不可行,則個體很可能會產生凍僵(frozen)的反應,動物的裝死即是一例,人類也會;但可惜的是生活在大自然中的動物可以在危機解除之後自然地解凍(一些草食性動物脫離獵食者追捕之後,會不停地顫抖,把剛剛體內過多的能量抖掉),人類的解凍功能應該也有,只是每個人發揮得不一定完全,因此有些創傷處遇的過程,其實就是在完成解凍的程序。

這部分已脫離本書範疇,姑且省略,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解鎖」一書。

       即使是成年人,在遇到巨大的天災或是致命的襲擊時,也可能啟動解離的作用來自我保護,導致在危機過後會想不起某些事發經過的片段。

       如果是心智尚不成熟的年幼孩子遭遇到長期的身心虐待,由於孩子實在太弱小到無法保護自己,則容易使得解離的功能經常啟動,也容易在長大之後因為類似的刺激而引發過度的反應。

       對於個體最嚴重、最容易造成創傷的就是性的侵犯,學界已經確認了解離症和兒童性虐待(childsexualabuse)之間的連結,成人若是有較為嚴重的解離症,若非近期內遭遇重大創傷,則很可能是肇因早期的身心受虐,不管是性、肢體、精神上的,這往往都會令人對個案的遭遇產生不只悲傷憐憫的複雜情緒,還有更多是對於那些照顧者的憤怒。

       對於解離症的治療,作者提出了四C療法的概念,包含安慰(comfort)、溝通(communication)、合作(cooperation)、連結(connection),也就是把心靈可能破碎而分離開來的每個部分都整合起來,而不是要去消滅或是取代掉哪個部分。

作者也強調,四C療法的概念不只是適用於解離症,其實在其他的心理困擾也可運用類似的概念,以比較近代的說法就是把自己丟失的每個部份好好地認回來。

人不可能完美,但可以追求的是完整。

文章標籤解離症dissociative創傷derealizationidentity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