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遺忘的美麗家園 | 樂生療養院痲瘋病

這些患者所罹患的正是「癩病」,也就是「痲瘋病」。

稍晚於新莊的樂生療養院,樂山教養院在1934年的3月座落在依山傍水的現址以後,她就帶著獨特的低調氣質, ...移至主內容搜尋表單搜尋搜尋關於樂山歲月遺忘的美麗家園歲月遺忘的美麗家園--樂山園 提到樂山教養院,很難不去聯想到近年來因為台北捷運的議題而聲名大噪的樂生療養院。

除了極為相似的名字以外,鮮為人知的是,樂生與樂山事實上就如同一對雙胞姊妹。

她們的血緣都來自一名偉大的醫師—戴仁壽博士。

樂山與樂生被賦予著相同的使命,她們收容、照護著一群在當時的臺灣幾乎被人類社會遺棄的病患。

因為這種病在衛生尚未開化的時代,被視為是一種天譴,因此這些病患除了生理的痛苦之外,也備嘗遭受疏離的煎熬。

這些患者所罹患的正是「癩病」,也就是「痲瘋病」。

稍晚於新莊的樂生療養院,樂山教養院在1934年的3月座落在依山傍水的現址以後,她就帶著獨特的低調氣質,遺世獨立在淡水河口,八十多年來,歲月幾乎忘記去改變樂山寧靜的面貌。

這寧靜的外貌背後,樂山其實有著極為豐富的歷史,和曲折的命運。

為了細說樂山的故事,我們將時間調回到缺乏現代醫療的臺灣,二十世紀初。

1911年秋天,孫中山最後的革命正在海的對岸蓄勢待發,清廷風雨飄搖。

也在此時,遙遠的英國倫敦,一名學經歷均極為優異的青年醫師,決心向英國宣教師會提出申請,希望能前往臺灣行醫宣教。

而他,就是戴仁壽醫師。

當時的臺灣環境髒亂、衛生習慣差,除了一些纏小腳的舊習俗以外,漢人、日本人、原住民之間的文化差異也相當的懸殊。

臺灣溼熱多雨的氣候類型不但增加了傳染病的流行,也讓歐洲人格外的不適應。

在這樣的惡劣環境下,新婚的戴醫師偕同他的夫人抵達了台南的新樓醫院。

戴醫師在台南地區很快的闖出名聲,無論是當時流行的各種傳染病,以及外科手術,戴醫師都能一一妥善治療。

在工作之餘,他還著手編寫了臺灣第一本內外科看護的專書,戴醫師用台語文寫成的《內外科看護學》,同時著手訓練臺灣本地的醫療人員。

在台南的新樓醫院,他首次接觸到癩病的案例,並且對這種疾病給病人帶來的折磨感到十分的震驚。

比起生理上的各種折磨之外,一般人對癩病患者的歧視和排擠更是讓患者痛苦的泉源,許多患者被迫住在豬舍牛圈中。

在新樓醫院陸續有癩病患者來求診,戴醫師開始用心研究癩病相關的治療方法。

1914年,戴醫師接掌了新樓醫院的院長。

而來台任期在1918年時屆滿,因此戴醫師與當時健康狀況不佳的夫人回到英國進修,並在1920年通過了皇家外科院士的考試。

1923年,戴醫師應聘再次回到臺灣,接管停辦多年的台北馬偕醫院。

因為臺灣癩病病患的苦難依然歷歷在目,在前往臺灣的路程中他專程到印度先拜訪了著名的癩病專家-Dr.ErnestMuir。

在那裡,他發現了癩病病患其實也能夠過著自給自足的、勞動而且健康的生活,啟發了後來他對樂山園運作模式的規劃。

而在此時他也得到了當時治療癩病甚有療效的「大楓子油」。

戴醫師順利抵達台北馬偕後,透過和倫敦癩病協會的爭取和交涉,得到了3000美元的補助,透過戴醫師極力的奔走,終於在1927年,購得了雙連教會的舊教堂,開辦了臺灣第一所的癩病診所。

雖然門診頗有規模,甚至有遠從淡水、基隆來就診的病患。

但是癩病除了治療之外,同時也需要療養院的設置。

戴醫生認為當時因恐懼而對病人進行強制隔離的方法,還有社會普遍對病患的排斥,反而使病人不願就醫而延誤治療。

為此戴醫師決心規劃出完善、人道的療養院,除了隔離與治療之外,也兼顧病人在其間生活時,身心各方面的舒適與健全。

1928年春天,戴醫師在新莊找到了他心目中理想的療養院院址。

同年,日本政府核准戴醫師為癩病病院展開募款。

然而1929年日本政府卻突如其來地表示要徵收此塊土地,並編列33萬日圓作為預算建立「公立癩病醫院」,也就是今天的「樂生療養院」。

姑且不論日本政府意圖為何,戴醫師仍然夢想能興建按照自己的理想與設計的癩病療養院。

尋覓理想基地的過程漫長而艱辛,戴醫師最後在命運的牽引下,來到環境清幽、山明水秀的觀音山麓。

他決定在此購地建園,命名為「樂山園」。

命名樂山「園」的原因,一是為了避免和官方的「樂生院」有所混淆。<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