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藥大學 |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歷任院長

1958年由覃勤、陳固、陳恭炎等人,因有感中醫學日漸沒落,而創辦中國醫藥學院,並於2003年8月改制為大學。

目录. 1 歷史沿革; 2 歷任董事長; 3 歷任校長; 4 學院、學系及研究所; 5 中心及附設 ... 張煥禎 壢新醫院院長,兩岸醫療交流的前導者之一; 張鮭魚之夢中國醫藥大學 ...中國醫藥大學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此條目介紹的是中國醫藥大學。

關於英文校名相同但位於中國大陸的中國醫科大學,請見「中國醫科大學」。

  關於校名相近、位於中國大陸江蘇省南京市的公立大學,請見「中國藥科大學」。

中國醫藥大學ChinaMedicalUniversity中國醫藥大學校徽校訓仁【視病猶親】慎【修己善群】勤【終身學習】廉【術德兼修】創建時間1958年設立中國醫藥學院2003年改制中國醫藥大學學校類型私立,醫學大學校長洪明奇教師人數專任509人、兼任291(2019年)學生人數7,212(2019年)大學部人數6,241(2019年)研究生人數971(2019年)校址臺灣台中市北屯區經貿路一段100號(校本部,又稱為水湳校區)台中市北區邱厝里學士路91號(英才校區)雲林縣北港鎮新街里新德路123-1號(北港校區)校區市區(校本部,英才校區)郊區(北港校區)代表色綠色 暱稱中醫大、中國醫網站http://www.cmu.edu.tw位置財團法人中國醫藥大學財團法人私立中國醫藥學院{{{logo}}}{{{image}}}全銜財團法人中國醫藥大學簡稱{{{abbreviated_name}}}成立日期1960年8月5日(財團法人私立中國醫藥學院)2004年1月6日(財團法人中國醫藥大學)解散日期所屬醫療機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豐原分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中東區分院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受託經營醫療機構臺南市立安南醫院-委託中國醫藥大學興建經營其他附設機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附設居家護理所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附設護理之家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附設居家護理所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附設產後護理之家登記地址 中華民國(臺灣)臺中市北區邱厝里14鄰英才路2號(1960年-1994年) 中華民國(臺灣)臺中市北區邱厝里14鄰學士路91號(1994年-)郵遞區號40402電話號碼886-4-22053366代表人蔡長海(董事長)方中民(董事)黃明和(董事)張成國(董事)王乃弘(董事)陳榮宗(董事)陳一雄(董事)林昭庚(董事)吳東瀛(董事)陳志成(董事)李慶雲(董事)施茂林(董事)陳垣崇(董事)林榮錦(董事)許重義(董事)蕭登斌(監察人)網站www.cmu.edu.tw{{{footnotes}}}中國醫藥大學慶賀榮登世界五百大被揭開的秘密紀念石雕創辦人覃勤銅像,位於中國醫藥大學互助大樓內舉行藝術活動的英才校區草皮中國醫藥大學,簡稱中國醫大、中國醫或中醫大,校本部位於臺灣臺中市北屯區,1958年由覃勤、陳固、陳恭炎等人,因有感中醫學日漸沒落,而創辦中國醫藥學院,並於2003年8月改制為大學。

目錄1歷史沿革2歷任董事長3歷任校長4學院、學系及研究所5中心及附設機構5.1中心單位5.2附設機構5.3衍生企業6校友6.1榮譽校友6.2傑出校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6.3知名校友7姊妹院校8學生社團9參見10參考資料11外部連結歷史沿革[編輯]1958年,覃勤、陳固、陳恭炎等人因有感中醫學日漸沒落,而以創辦中國醫藥學院為解決方法,讓學子學習西洋現代科學方法來改進中醫藥,使學子成為中西醫學兼備的人才而創立。

該校特色為中醫藥研究,是設立台灣歷史最悠久的中醫學系的大專院校,更是將中醫教學融入各科系之中。

中國醫藥大學原名為「中國醫藥學院」,位於台中市北區,創辦於1958年,以發揚中國傳統醫學、促進中西醫學一元化為宗旨,董事長覃勤兼首任院長。

最初設有醫科與藥學系,1965年增設夜間部藥學系兩班、中醫科及護理專修科,為該校擴充科系之始。

1972年陳立夫出任董事長,獲准將中醫學系由6年改為7年,畢業生授予醫學士學位,並成立針灸研究中心、抗癌研究中心與中藥研究中心。

1974年成立中藥研究所碩士班,為培植學術研究人才之始。

1985年設立雲林縣北港分部與中正醫學中心。

1989年設立中國醫藥研究所博士班。

自早期致力於中醫藥現代化,創校至2001年已經擴展為12個學系、7個研究所、1個分部、2所附設醫院之規模,2003年8月改制為中國醫藥大學。

中國醫藥大學在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