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社會人格 | 反社會人格成因

反社會人格屬於人格障礙的一種,至少要十八歲之後才能被認定。

具有這類人格的人多半有「缺乏良心」、「不負責任」、「衝動的行為」、「喜歡利用別人」 ...首頁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官網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相關聯結徵稿介紹最新消息熱門文章寫作技巧線上徵稿桂冠獎精選2013年文章2014年文章-12015專題入選文章2014年文章-22015年文章2016年文章2017年文章2018年文章2019年文章2020年文章2021年文章首頁>熱門文章>反社會人格,變調社會節奏熱門指數:5118作者:洋紅中文名稱:反社會人格,變調社會節奏  |第一版|關鍵字:反社會人格(antisocialpersonality),人格違常(personalitydisorder)(圖片來源:https://anntw.com/articles/20140525-8dr3) 序幕人是群體的動物,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也是純粹的自然現象,當我們呱呱落地的時候,就開啟了面對人與社會的旅程。

從父母到玩伴、從親友到師長,我們不斷的在跟人群互動,藉由互助、互惠、分享、愛與犧牲,提升人際關係,達到基本的社會心理目標。

這種正向的價值觀來自於個人對社會的解讀,對自我的認同,以及對彼此情感的處理。

就心理層面來講,達成上述標準的人是社會中的大多數,占了96%,剩下的4%的人對社會結構排斥,反抗社會教條。

也許是非黑即白的概念在鼓動,這種人很快的會被人群中的多數視為異類,彼此互動也出現了障礙,對於我們「正常人」而言,他們是一群不遵守社會規範,應該要被制裁的一群人,而這群人在精神科學上被定義為人格障礙中的反社會人格。

(圖片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734ade6301013zzo.html) 反社會的變奏反社會人格屬於人格障礙的一種,至少要十八歲之後才能被認定。

具有這類人格的人多半有「缺乏良心」、「不負責任」、「衝動的行為」、「喜歡利用別人」、「人際關係差」等特質。

他們無法遵守社會規範,對別人缺乏同理心,並且無法感受到別人的痛苦與受傷的心理;容易有衝動的行徑,以致於無法考量做事的後果。

在他們的思維裡,充滿反抗權威的想法和舉動,不容自己的權益受到一點影響,就算會有慘痛的代價,在他們的行為裡,看不到一點對後果的考慮。

衝動、妄然以及不負責任,是他們的日常寫照。

反社會人格的人善於利用謊言包裝自己、有時候會有攻擊性,傷害別人,即使目睹別人受害也無動於衷,在別人眼裡,他們就是泯滅人性的一群人,很難相容於社會。

反社會人格的成因,少部分是遺傳,絕大多數是後天造成的,先天的大腦構造無法處理情感的訊息,有一定的比例遺傳給下一代,但遺傳不是絕對,因為可以由後天教養壓制它。

後天的因素顯然對反社會人格有較大的影響,西方的個人主義、幼教的行為灌輸,以及偏差的道德教育,都會在後天造成這種人格。

例如羅馬尼亞的孤兒從小沒有建立起情感依附,以致於大了的時候產生反社會的人格與思想。

哈佛大學醫學院知名的臨床精神病專家,瑪莎史圖特(MarthaStout),在他為反社會人格撰寫的書中(中文書名:4%的人毫無良知,我該怎麼辦?)寫到:我們要如何辨認沒有良心的人?他們比別人隨性、熱情、複雜、性感,所以我們很難別認出他們,也很容易被他們迷得團團轉。

更重要的是,反社會人格與我們截然不同,因為他們無法愛人,只喜歡控制,只喜歡輸贏。

瑪莎也提供讀者13條原則,用來對付反社會人格者,而先決條件就是先承認他們與我們不同,然後避開他們,保護自己。

這或許有點消極,但是這位診治反社會人格患者25年的精神醫學專家,卻這麼說。

(圖片來源: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40522003254-260405), 個人主義,強化反社會人格在台灣,因為社會文化的因素,反社會人格的比例不像西方那麼高,根據1980年代的研究,約為0.03%到0.14%,與4%差距甚遠;而西方國家有那麼高的比例,推測與個人主義的盛行有很大的關係,導致個人的行為號召了更多類似思維的人聚集,使得反社會的性格得到支持與固化。

近二十年台灣接受世界的文化與思想衝擊,開始鼓吹個人主義,自由的無限上綱,往往不經意的扭曲了自由民主的原始立意。

除此之外,家庭教育的未落實與父母的言行身教,也有推波助瀾的效果。

無良知、不負責、反抗的行為,常常被簡化成有個性與成長叛逆,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