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婦科學 | 生病了怎麼辦 - 2024年5月

中醫婦科學

作者:張玉珍 主編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
出版日期:2005年03月01日
ISBN:7801563212
語言:繁體中文

全書分總論、各論和附論。總論系統介紹了中醫婦科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其中學術發展史部分以《中醫醫學通史》為鑒,劃分十個歷史時期,介紹了中醫婦科學萌芽、奠基、形成、發展的歷史進程。基礎知識補充了關于女性生理的新理論、新成果;明確界定了胞宮、子宮的含義;補充了腎-天癸-沖任-胞宮生殖軸的相關理論、朋經周期調節機理及帶下生理與調節的新認識;過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醫婦科病因病機學說,使之漸趨完善;補充了經、帶、胎、產的辨證要點和辨病與辨證的關系。對治法也作了較大的改革,根據臨床實際分為內治法、外治法和婦科急癥治療三大類,內治法突出一個“調”字,以調補髒腑、調理氣血、調治沖任督帶、調養胞宮、調控腎-天癸-沖任-胞宮生殖軸,為婦科內治法的主線;外治法突出婦科局部治療;急癥治療突出血崩證、急腹證、高熱證、厥脫證的中醫特色治療。從生理、病機、治療體系體現了繼承和發展。各論按傳統的經、帶、胎、產、雜病分類,以中醫婦科規範病名為主,編寫了64節共64種婦科常見病、多發病。根據婦科臨床實際,刪除了鬼胎、子懸、子、臨產病、婦人腹痛、陰吹、陰腫等病種;增加了中醫治療有特色和有前景的新病種,如絕經期婦女骨質疏松癥、妊娠身癢、妊娠貧血、帶下過少、產後抑郁、產後血勞、盆腔炎、節育措施常見副反應等病證。同時把近十多年來中醫和中西醫結合治療取得較好療效的病種,如功能失調性子官血、多囊卵如果綜合征、子宮內膜異位癥,附于中醫相似病種之後,以便中西醫互參,優勢互補,尋找結合點。對于每一病證的定義、分型,質量與國有已頒布的規範和標準相餃接。並注重構思新體例來發掘自身的優勢,病種都寫了歷史沒中革,簡要歸述源流,有利于學習繼承;充實了鑒別診斷,應急處理和現代診療新技術,以提高不生臨床診療能力;選方用藥注重實用性,精選療效確切的方劑和近現代名中醫獨具特色的經驗方,並注明每方原治某病,以反映方劑的發展應用;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增加了轉歸預後、預防與調攝內容,發揮中醫婦科學預防和調攝的優勢。另具特色的是本教材增設了《臨證參考》欄目,提出臨證中重要的問題、待研究的問題和已研究的成果、動態,以及在臨床中應提醒注意的問題等,理論與臨證結合,以拓寬學生視野,提高臨床動手能力。附論系統介紹了西醫婦產科學的基礎知識和常用檢查診斷新技術,以便學習參照。書末附有國家標準中醫婦科病雜書寫方法。

總論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中醫婦科學的定義、範圍與特點 一、中醫婦科學的定義 二、中醫婦科學的範圍 三、中醫婦科學的特點 四、怎樣學好中醫婦科學 第二節 中醫婦科學發展簡史 一、夏商周時期 二、春秋戰國時期 三、秦漢時期 四、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五、隨唐五代時期 六、兩時期 七、遼夏金元時期 八、明代 九、清代、民國時期 十、現代 第二章 婦性生殖器官解剖位置及其功能 第一節 外生殖器官 一、毛際(陰阜) 二、陰戶 第二節 內生殖器官 一、陰道 二、胞宮 三、子門 第三章 女性生殖生理 第一節 女性一生各期的生理特點 一、新生兒期 二、兒童期 三、青春期 四、性成熟期 五、圍絕經期 六、老年期 第二節 女性生理特點 一、月經生理 二、帶下生理 三、妊娠生理 四、產育生理 五、哺乳生理 第四章 婦科疾病的病因病機 第一節 病因 一、寒熱、濕邪 二、七情內傷 三、生活失度 四、體質因素 第二節 病機 一、髒腑功能失常 二、氣血失調 三、沖、任、督、帶損傷 四、胞宮、胞脈、胞絡受損 五、腎-天癸-沖任-胞宮生軸失調 第五章 婦科疾病的診斷與辨證 第一節 四診 一、問診 二、望診 三、聞診 四、切診 第二節 辨證要點 一、常用辨證方法 二、月經病、帶下病、妊娠病、產後病的辨證要點 三、婦科疾病的常見證型及全身證侯 第三節 辨病與辨證 一、辨病與辨證的關系 二、辨病與辨證結合 第六章 婦科疾病的治療 第一節 常用內治法 一、調補髒腑 二、調理氣血 三、溫經散寒 四、利濕除痰 五、調治沖任督帶 六、調養胞宮 七、調控腎—天癸—沖任—胞宮生殖軸 第二節 常用外治法 一、坐浴 二、外陰、陰道沖洗 三、陰道納藥 四、貼敷法 五、宮腔注入 六、肛門導入 七、中藥離子導入 八、介入治療 第三節 中醫婦科急證治療 一、血崩證 二、急腹證 三、高熱證 四、厥脫證 第七章 預防與保健 一、青春期與月經期衛生 二、新婚期衛生 三、孕、產、哺乳期衛生 四、中年期衛生 五、絕經期與老年期衛生 各論 附論 附錄1 婦科病案書寫 附錄2 主要參考書目 附錄3 方劑索引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