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那麼渴望愛情,為何卻無法好好愛?:在一起是需要練習的,學習突破一個人的困境,陪伴你再次遇見愛情 | 生病了怎麼辦 - 2024年11月

我們那麼渴望愛情,為何卻無法好好愛?:在一起是需要練習的,學習突破一個人的困境,陪伴你再次遇見愛情

作者:蘇珊•佩琦
出版社:采實文化
出版日期:2016年12月08日
ISBN:9789869371827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342元

然後,你還是回到了一個人。
當你想著,不如還是算了吧?或者覺得「一個人也挺好的」,
其實你是悄悄將難解的愛情習題,
一刀,把自己跟它切割開來。
會不會,你一直過不了的「愛情難題」,
其實只不過是,自己與自己過不去的人生課題呢?
鎖,與鑰匙,都握在自己的手上……

  ▲你想愛,卻習慣了一個人?
  ▲你要的愛情很簡單,卻總遇到不對的人?
  ▲你愛的人沒有「承諾」的能力?
  ▲你想在愛情裡又保有自我空間,無法和別人完全親密?
  ▲至今仍深信一見鍾情?

  本書的作者蘇珊•佩琦是美國資深的心理學家兼情感關係專家。
  多年來,她的專業諮商和工作坊為大多數人提供了許多生活難題的建言,特別是協助現代人解決情感上常見的「真愛難尋」問題。長達近四十年的第一線情感聆聽經歷,蘇珊•佩琦發現,現今社會許多人會有的各種人生問題的癥結,通常都與感情因素脫不了關係;而其中的大宗提問,多半來自缺少向內自身情感需求的探索,在長期缺乏自我的心理分析和深入瞭解之下,以致於在向外接觸的情感互動中一再受挫,無法獲得平衡的良性溝通,導致許多人選擇獨善其身,而形成普世常見的情感狀況。蘇珊•佩琦提出了她的觀察到許多過來人的故事和感悟,揉和情感習題的商談,提出了她的解答。

  【當最瞭解自己情感的心理師】
  其實我們不太瞭解自己,更不太認識愛情裡的自己是什麼模樣。
  但是,在愛情裡,最需要清楚瞭自己的人,絕對是自己,而不是別人。
  認識自己可以透過學習而獲得,往往在感情裡受困的人,多半是因為不瞭解自己,而忽略內在對愛的索求。佩琦打造了二十七道實驗題,有系統地帶領我們從自我探索出發,透過各階段情感成長的情境剖析,回應存在心中的諸多提問,讓自己成為最瞭解自己的情感心理師。

  【找到情感條件相當的愛人】
  你有沒有遇過一種人,他的外在條件都符合你的理想,一旦談話總是聊不下去?
  你有沒遇過一種人,他的外在條件都不符合你的理想,但是聊天總可以談進心坎裡?
  當人們談論愛情,心中都有一張理想條件清單,很可惜的是,這份清單只能列出外在社會條件(身高/學歷/經歷/長相/收入),不一定適合你;蘇珊•佩琦以過來人的經驗建議,現代人應試著擬出自己的「情感條件」清單,比如:

  •重視溝通:願意分享內心感受以及聆聽的過程
  •表現愛的方式:在乎擁抱、親吻、依偎
  •重視家庭聚會:珍惜共渡節日的心意,一起準備的過程,以及共同累積的記憶
  情感條件愈相當的人,愈能建立良性的情誼,認同彼此情感理念的伴侶,才不會在愛情互動中浪費時間、傷害了對方的心。

  【降低標準,就能換來愛?】
  你就是眼光太高,才會找不到伴。
  這句話,是不是有點耳熟呢?降低標準真的就能換來愛嗎?換來的愛,是我們想要的嗎?
  蘇珊•佩琦告訴我們:請保持高標準吧!
  重要的是,你清楚知道你的高標準「想要什麼樣的伴侶」,「你想要什麼樣的愛情」。
  愛情不是透過標準高低,就可以決定是好愛情或錯愛情。
  而是一種理清自己追尋的方向,提醒自己它的重要性,
  因此必須花時間和精力在這事情上面,認清自己對愛的需求。

  【親密依靠障礙】
  有一種情人很完美,直到最後一刻,你發現他留給自己一個私人小宇宙,不希望你進來。你們的愛情因此有了缺口,只有他可以出入。我們稱這樣的情人很獨立自主,蘇珊•佩琦則告訴我們,這樣的情人有「親密依靠障礙」,他們無法完全的依賴別人,喜歡一個人比較自在狀況。當你的情人有這樣的症頭,請不要試著改變他們,應該學會意識到的是,彼此對於情感條件的差異。當然「親密依靠障礙」的人有可能是自己,蘇珊•佩琦建議,當你意識到自己有這樣的狀況,又不想改變,應學習接受,才不會卡在其中,自怨自艾,無法向前。

  【學習分手,才是愛的開始】
  有一種情人很完美,你們在一起很開心幸福,唯一的缺點是,他無法給承諾。
  也就是,他不會結婚。
  結婚,不是愛情裡的唯一的目標,但是,是很多人的目標。
  若是彼此的情感要求無法達成一致,對方不願回應你的最終情感想望的話,
  這個人就不是適合你的人。也就是他不符合你的愛人的條件。
  蘇珊•佩琦建議,「學習分手」是你重要的課題。
  我們無法改變別人的心理,也不適合透過改變對方來達成我們想要的幸福,學習放手,整頓自己的心情,積極地遇見其他的人,才是健康的情感成長方式。
  蘇珊•佩琦的工作坊裡有不少人都是在學會分手之後,才找到自己的幸福。
  分手要學習的不僅是看見感情的問題點,更重要的是正視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一昧略去不看。

  【永遠不要放棄,去愛】
  作者佩琦一再在書中提及,努力不懈,不要放棄去愛。
  這或許是老生常談,但卻是作者一直以來,為大眾諮商之餘,絕對會給予的祝福和提點。
  放棄很容易,放棄前請想想,愛情帶給人生的喜悅和成長。
  你愈努力,就愈幸福。幸福,需要你來為它加油。
  愛情,是一條最長的人生馬拉松,我們在人生有多長,就會一直都在愛這條路上奔跑,
  透過練習,幾次跌倒和跳躍,直到朝著人生幸福的終點而去。
  千萬不要鬆懈。

名人推薦

  【暢銷作家一致推薦】 (依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DEBBY WOO 新銳插畫家/兩性作家
  周慕姿 諮商心理師
  黃之盈 諮商心理師/輔導老師/作家
  趙安安博士 心理學家/讀心女神
  蘇絢慧 諮商心理師/心理叢書作家

  「這本書極好,實用,又富同理心,也確實回答了書名的提問……整體來說是一本有智慧而珍貴的書。」——《為何沒男人我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Why Do I Think I Am Nothing Without a Man?)作者潘妮若普•拉辛奧夫(Penelope Russianoff)
 

作者簡介

蘇珊•佩琦Susan Page

  自一九八○年起,佩琦便一直在為單身人士和伴侶舉辦工作坊。她另著有三本談論男女關係的書,還有一本寫給作家的書。她是新教牧師,也是前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婦女計畫主任,是美國大學人類性學計畫最初的推手之一。她擁有舊金山神學院神學碩士學位。現在,她與經營古董生意的先生梅爾•夏克特住在加州柏克萊。

譯者簡介

林雨蒨

  澳洲墨爾本大學研究所畢,曾任國際通訊社編譯、慈善機構公關、市場研究公司研究員,開過一間小小雪茄店,也當過服飾公司的負責人兼業務小妹,林林總總看似調性不同的經歷,都在文字的領域中飄然落定。譯作繁多,包括《追尋失落的玫瑰》、《騙你騙到愛上你》、《天使遺留的筆記》、《白狗的最後華爾滋》等等。

  賜教信箱:[email protected]
 

前言

第一部 愛情生活來臨之前
引言:情感大蕭條,在沒有愛的世界裡找到愛
第1章 讓愛情來敲門的祕密
第2章 數字是愛情的第三者
第3章 愛情迷思:緣分可遇不可求?
第4章 降低標準,就能換來愛?

第二部 遇見愛情:青蛙要怎麼親?
第5章 學習分手
第6章 尋找披著真愛的青蛙
第7章 小心王子的有效期限
第8章 不要處心積慮讓王子愛上你
第9章 學會說我願意

第三部 永遠不放棄去愛
第10章 提升自我意識和自尊
第11章 單身一人的挑戰

結語:為什麼後來你還是單身?
謝辭
 

前言
 
  執筆寫這本書時,我還是單身。現在,外子與我剛在拉斯維加斯過了荒唐的三天,慶祝結婚二十週年。但我一直還在輔導單身人士,我可以向大家報告,這二十年來,情況其實沒有多大的改變。單身男女對於自己渴求的對象一樣懷著矛盾的心態,約會依然是件棘手的事,人們仍把自己非自願的單身身分怪罪於社會、異性和命運。話雖如此,我卻也收到許多單身人士的來信和電子郵件,盛讚本書的概念令人耳目一新。
 
  「現在是凌晨兩點,但我無法決定要繼續閱讀,還是立刻寫信給你。我好亢奮!」一位女性讀者寫道。另一位也寫:「我的人生因為這本書而出現正面的改變。通常我會把書送人,但這本書除外。它是我的!」
 
  最好的消息是,我得以認識並見證數百位單身男女找到真愛,與所愛的人共築人生,幸福地度過多年歲月。我在書中提到,有一名男性只因對方「骨瘦如柴的手臂」,就拒絕了這位迷人女性。不久前,這位男士與一位深愛他的女人歡慶十週年紀念日。他們就像我所認識的伴侶一樣地幸福快樂。還有一位忠實讀者連續七年使用本書的策略,終於與她完美的另一半墜入愛河。愛情真的隨時來敲單身人士的門,無論你是否已經獨身多年。
 
  我寫完這本書之後,有幾個值得一提的變化。
 
  說來令人難以置信,但就在幾年前,雙性性格蔚為風潮。換句話說,男人和女人也沒有那麼不同。女人可以是左腦人,有效率且任務導向;男人也可以是右腦人,情感豐沛、不會太死腦筋。兩性不僅可以更相像,也應朝這個方向努力。
 
  現在,男人和女人是在不同的星球上成長,必須試著瞭解彼此性格的微妙(實際上是天差地遠的)差異,已成為普世的認知,許多人因此更能接受異性,與異性相處。
 
  現今的大改變,就是尋愛的單身男女在情感關係另一個策略中,加入網際網路和電子郵件的使用。過去單身人士很愛把姻緣天注定當作藉口,如今卻被網際網路一掃而淨。即便如此,我在單身人士工作坊裡,偶爾仍會看到這塊「擋箭牌」出現。所以,本書第三章仍為此保留了討論的必要。
 
  這麼多年過去了,我始終是「親密關係的擁護者」。我相信沒有人洞悉世事到有資格悲觀,好消息永遠可能在下一個轉角出現。我曾研究、也書寫過幸福的伴侶,我明白他們之所以幸福,絕非是在找對象時比其他人幸運。他們能夠幸福,是因為他們渴望幸福,也相信自己能得到幸福。他們不會耽溺於問題和差異;相反的,他們懷著美好的意念面對各種境遇。這些都是我們可以效法的策略。所以,縱使我們的文化對愛情有著種種難以迴避的責難,婚姻也被廣泛的負面例子所圍繞,我仍相信愛和愛情是人生的一切。幫助人們掙脫阻止他們去愛的事物,釋放自己,特別是能與另一個人形成深刻、愉快和滋養的緊密關係,是我最大的熱情所在。
 
  本書內容絕大多數是我親身經歷中學到的教訓。
 
  當我還是單身,我就察覺自己與其他單身的朋友不同。首先,我對愛情的追尋似乎更有決心和方法;再者,我相當確信自己終有擺脫單身的一天。我甚至在隨身錢包裡放了一張「理想男人特質名單」,還無所不用其極地放話出去。我試過徵友廣告和約會服務;我參加單身活動;我加強對休閒活動的投入,好比跳民俗舞蹈和上劇院;我也積極鼓勵所有的朋友幫我介紹,有哪個男人可能適合我。
 
  這些事情進行了一段時間,但我不慌張,也不趕。我知道自己一定會遇到對的人,只是不知道是何年何月。我無法清楚說明自己為何這麼有信心,不過我相信這個信念至關緊要,也試著在本書將之概念化後傳遞給大家。我憑直覺相信自己不會單身;單身與我的自我形象就是不合。而且,我也知道自己無法屈就於不盡理想的對象。
 
  然後,有一天傍晚,我的朋友蘿珊打電話來了。她說她先生的堂兄弟梅爾最近剛搬過來,邀請他們全家共進晚餐。蘿珊對他的好客和廚藝印象深刻,還告訴我梅爾很喜歡擁抱和依偎。她知道我也很看重這些,所以想找我一起過去認識對方。可是,當晚我已經另有安排。
 
  「取消你的約定!」蘿珊跟我說:「我不知道什麼時候還會再見到他,可是我真的很想介紹你們認識。你的優先順序跑去哪兒了呢?」
 
  蘿珊說的沒錯。於是我想辦法調整原定計劃,以便與他們共度晚餐。快到蘿珊家時,我從窗戶看見那個男人,他的後腦幾乎禿了──這完全不符合我對理想另一半的期待。但我們聊得很愉快,直到我問到他的職業。
 
  「我是陶瓷藝術家。」他開朗地說。
 
  這話真的潑了我一桶冷水。我的理想的另一半必須是大學教授或牧師,要不然也得是政治家,比如:駐法外交官。
 
  我想,再給他一次機會好了。
 
  「你是哪所學校畢業的?」
 
  「洛杉磯城市大學。」(什麼?竟然不是哈佛或耶魯或史丹福?)
 
  「不過我只讀了一年就休學了。」
 
  這是致命性的一擊。雖然我的態度友善,最後卻匆忙離開趕赴原來的約會。
 
  梅爾後來跟我說,那次簡短的碰面中,我嘴上雖然沒說什麼,言行舉止卻散發出非常強烈的訊號,他很清楚我要不是故意要嚇跑他,只是明確表達我的想法。我當時完全沒意識到,不過他告訴我之後,我立刻明白那個訊息是刻意製造的。如果男人會被我嚇到,我得馬上知道,以免浪費彼此的時間。
 
  梅爾並沒有打退堂鼓。我想光是這點就令我印象深刻,於是我答應他的第二次約會。
 
  故事很短,簡而言之,梅爾和我第四次約會時,便把心中所想的說出來:我們,大概會結婚吧。我們沒有決定結婚;我們只是知道,彼此都找到自己想要的另一半。
 
  我學到重要的一課,那就是「幸運」很少會以你期待的形式出現。如果你單身,正在尋找可能的伴侶,不要設限哪種人才會是你的菜!你必須願意認識更多樣化的人。一開始就做太多的篩選,只會減少你遇見對的人的機會。
 
  六個月後,梅爾和我果真步入禮堂。現在,在這本書推出新版的此刻,我們已快樂地共度二十個年頭。
 
  當我決定將自己告別單身的策略集結成書,我便開始替單身男女舉辦工作坊,將我從自身經驗中的所學延伸擴大,並在寫作期間訪問逾兩百名男女,汲取眾人的經歷。
 
  本書是寫給非自願單身的人士,包含男人和女人,異性戀和同性戀者,所有單身、期望有親密、忠誠的情感關係的人。如果書名不慎暗示了自願單身有哪裡不對,我很抱歉,我完全沒那個意思。我只是向那些內心深處對本書有所共鳴的人對話。如果你對本書心有所感,請繼續閱讀下去──因為本書是與你一樣走在類似旅程、來自數百名單身朋友的集體智慧,我相信你從中得到洞見與啟發,也深切盼望你能覓得此生摯愛。

 
蘇珊‧佩琦 加州柏克萊

降低標準,就能換來愛情嗎? 單身時,你的世界是不是,動不動就充滿了動不動就想給你免費忠告的專家。他們劈頭告訴你的事是: 你的標準太高了,要實際一點。 你想要的並不存在,要學會妥協。 別這麼挑剔。 這些好心人相信,只要你肯降低標準,事情就成了。 但,成什麼呢?成功展開一段令你欲求不滿的戀情?那算什麼成功? 這個忠告也太糟糕。很多人因為相信自己真正的想望不切實際,便將就談起一段很有問題的戀愛。 「一直都找不到更好的啊,所以我想我最好退而求其次。」 這樣的信念系統十分狡詐。一旦接受標準必得降低的概念,真正美好的戀情根本就不存在的信念便會根深蒂固。即使伴侶不是那麼美好,我們也就這樣定下來,還會東張西望地說:「你看吧,我是對的,才沒有什麼理想的戀情。」 這種論證對誰都沒有好處。它不是講求實際,而是悲觀的世界觀,只會導致你的自尊越來越低。對一段感情付出之後,你的感覺會從「我很知足」,一點一點轉變成「我這個人就只值得這樣」。 事實上,你反正也降低不了標準。你的理想和幻想是怎樣就怎樣,不可能某天醒來後:「我改變心意了。現在我不在乎約會對象是否可以溝通。」彷彿單憑意志力便能改變一切。這就如同要求自己轉性。你可以說你降低標準了,但真正的標準永遠都在,潛伏在某處。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