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初診?推薦回答

作者:鄧津華

拋開「宗親關係」的模糊論述, 回歸帝國擴張的歷史脈絡,一解清代如何建構起臺灣的想像地理!   一直到清代初期,中華帝國一直視臺灣為遠隔於海外的丸泥小島;但時間來到十九世紀末葉,臺灣卻已成為帝國眼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這兩百年間,大清帝國的人們對臺灣的印象到底歷經了怎樣的轉變?   本書從清代所留下的殖民旅遊書寫、地誌圖像為中心,透過文人筆下對臺灣風土民情、自然景象,及原住民描寫的再現...

作者:

在「中國再起」的過程當中, 中國的對外行為是反映崛起大國的一般姿態? 還是帶有其獨特的文化與歷史特色?   對於研究當代國際關係的學者而言,最為重要的課題就是中國的再起(Resurgence of China),並試圖回復其歷史上的優越地位。要瞭解中國大陸的對外行為,固然需要國際關係學者發展科學理論,也需要歷史學者提供史識史才。臺灣具有結合這兩個學科以深入探究中國大陸對外行為根源的獨特優勢...

作者:徐新

  近現代猶太民族在華散居的歷史,始於中國門戶被西方列強以武力打開的19世紀後半葉,不到一百年間,便有約四萬名為了尋找商機或避難地的猶太人,從世界各地先後來到上海、香港、天津、哈爾濱等中國的新興城市,在商務、房地產、服務與製造業、文化藝術以及政治等各領域都有亮眼的表現。雖然猶太人踏上中國土地的年代可追溯至千年以前,但這段猶太人與近現代中國的百年歷史,代表了兩大民族第一次直接的來往,也是世界猶...

作者:聶莉莉

  本書聚焦於建國初期的潘光旦、費孝通等社會學者,仔細地追踪了民國時期的知識分子與共產黨的體制相遇後是怎樣地迫於時勢進行思想改造而放棄了原有學問的軌跡,通過他們的「思想轉變」,重新審視中國革命的意義。--西澤治彥   本書是很了不起的著作,這是只有聶君能夠寫的,而且,也許是聶君一直想要寫出來的內容。在這個意義上,也可以說是有著歷史分量的。如書的副標題所示,本書圍繞著建國初期的潘光旦、費孝通...

作者:魏昂德

  「失敗者」毛澤東   1949 年,毛澤東在內戰失敗的邊緣贏得勝利;七年後,他卻在勝利的邊緣一再遭遇慘敗。無論毛澤東想做什麼,他的初衷與事態的走向總是背道而馳,他的每一種對策,都導向更大的災難……原因何在?   本書以社會結構關係為主線,敘述1949–1976 年間毛澤東革命政權的興衰。這個時代既取得驚人的成就,也發生了史無前例的災難和動盪。原因錯綜複雜,然而高高在上、主導一切的正是...

作者:周錫瑞(Joseph W. Esherick)李皓天(Matthew T. Combs)

  歷史學家常常將注意力聚焦在那些爆發決定性事件的年份,如帝制崩潰的1911年、中日戰爭全面爆發的1937年和共產革命成功的1949年。如果把注意力集中到那些不那麼具有「轉折意義」的年份,我們將會發現甚麼?   當前研究大多認為,中國政局在1944年到達了歷史進程的轉折點──國民黨的失敗和共產黨的勝利初顯端倪,戰後世界格局已然可以預見。本書則把聚焦點集中在更「平凡」的1943年:在這一年,...

作者:梁庚堯

本書內容兼顧各時代的社會特色與貫穿時序的整體脈絡, 為深具敘事特色的中國社會史教科書。   本書起始於新石器時代華北、華南農業村落的興起,結束於近代中國的社會變遷,以社會組織與社會結構為重心,討論中國歷史上相關的重要問題,以明瞭其延續與變遷。   探討的問題諸如:農業村落的興起與土地制度、租佃制度的演進;封建社會、門第社會、科舉社會出現的時代背景,及士人、士族、士紳的社會角色;古代氏族...

作者:許紀霖

  過去十多年,中國經濟快速增長,成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大國。中國的崛起,是否具備富強和文明?本書先從中國的歷史背景及地理文化講解中國的天下主義;然後從啟蒙主義說起,闡述文化和文明的區別,並指出建立文明社會所需的自由主義,從而深入講解中國建立文明 社會所需要的政策和制度。 作者簡介 許紀霖   華東師範大學紫江特聘教授、歷史系博士生導師、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

作者:李戡

  向忠發,工人領袖身份出身,後來得到共產國際的信任,於1928年一躍成為中國共產黨史上的第三任總書記,是中共最高領導人之人;1931年,向忠發遭國民黨中統特工逮捕,更於36小時內被秘密槍決,落得「叛徒」之名。   由於背負着「叛變」的罪名,中共黨史研究者一直極力淡化向忠發在歷史上的作用,加上搜集資料困難,以致出現了一些不太符合史實的評斷。   作者為了更準確地記述歷史,特別遠赴俄羅斯國...

作者:李峰

  「早期中國」指的是從人類歷史在中國開始到西元220年漢代結束。如果我們把中國歷史看作一個整體,那麼早期中國是整個歷史長河中跨度最長、社會變化和政治發展最激烈的時期。在這個長期的過程中,區域範圍內的原始文化特質被逐步改進,融合為有特色的中華文明。也就是說,現代中國社會和文化的根源都可以在這個中華文明的形成期內找到。   本書以早期中國走向更大規模和更複雜組織的社會發展過程為主軸,探索支持...

作者:吳敏顯

  具有百年以上歷史的醫院所流傳的一些故事,透過生動有趣的敘述手法,讓大家對這一所早年曾被稱為「宜蘭人的大病院」,能夠做一回顧和了解。全書三十七篇文章中,提供了七十餘則故事。總共九萬餘字、六十幾張圖片。

作者:汪德邁

  「法國第一儒」汪德邁追尋中國「異托邦」獨一無二的文化基因   2015年,汪老應邀去敦煌看石窟。 晚間散步,石窟、沙漠和天際作伴。汪老說:「我為書和寫活着。若上天繼續給我光明,我將寫一本小書《中國教給我們什麼?》。」—金絲燕   作者簡介 汪德邁(Léon Vandermeersch)   1928年生,法蘭西學院銘文與美文學術院通訊院士。從事甲骨文、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國思想...

作者:布洛薩

  本書作者布洛薩試圖理解,為何在當時膾炙人口的暢銷書所提到的「中國甦醒」的歷史氛圍中,傅柯的作品為何、且如何廣泛地「掠過」華語世界。   當傅柯突破當時的方法論與認識論規範往前邁開一步時,亦即當他嘗試要去中心並且轉向亞洲,而轉向的目的不是為了輸出其思想產品而是為了透過亞洲「他者」來檢驗其產品時,為什麼他選擇了日本而非中國……必須說的是,中國或整體而言的華語世界,至少在傅柯明白曉暢的表述中...

作者:黃克武

  顧孟餘在近代中國的影響力縱橫政學兩界,然而在今天卻鮮有人知。     他曾為北京大學教授,一度與蔣夢麟、胡適齊名;抗戰時期又擔任中央大學校長。在蔡元培、李大釗的舉薦之下,他棄學從政,輔佐當時被視為孫中山接班人的汪精衛,成為國民黨左派領導人,力倡「民主勢力的養成與充實」。 1938 年底,汪精衛發表豔電、建立附日政權,顧孟餘苦勸不成,與之分道揚鑣,轉投蔣介石抗戰陣營。最終他對國共兩黨皆感失...

作者:羅威廉

本書將英語學界的清史研究精華置入整體性的框架中, 提供我們不同於教科書習見說法的清史敘述。   本書是近半世紀西方清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將四十多年來英語清史學界研究的發展,整合到一套層次分明的架構之中,呈現包括社會史轉向、內亞轉向和歐亞轉向等三個重要的新取向。作者從這些觀點出發,把清帝國的歷史放入前後更長時段的中國史脈絡,以及更廣闊空間的全球性觀點來討論。   本書以帝國統治問題作為全...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