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 身心症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壓力大時會慢性疼痛甚至皮膚病,父母如何協助「兒童青少年 ...

功能性的身體症狀(俗稱身心症)在某些生活壓力下會出現。

學齡期兒童約1/4有慢性的疼痛(頭痛,肚子痛,肌肉痠痛等),1/10有慢性疲勞, ...關於我們集團介紹我們的團隊旗下媒體關鍵評論網everylittled.INSIDE運動視界Cool3c電影神搜未來大人物旗下節目多元服務Ad2Taketla拿票趣關鍵議題研究中心與我們合作內容行銷與廣告業務異業合作加入我們新聞中心2020/12/14,健康PhotoCredit:shutterstock心理誌PsychoLife「心理誌」是臨床心理師全國聯合會的刊物,心理誌的文章由臨床心理師所編輯、撰寫,希望讓大家透過文章更親近心理學、感受心理學的魅力,同時帶給大家有趣實用的心理學知識,讓更多人能認識臨床心理師。

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文:沈眉君(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身心科醫師)你有沒有過類似經驗,家中的學齡期孩子,某次段考前剛好出現急性腸胃炎,當時症狀嚴重到不能去上學,該次段考也沒應考要補考。

在那之後每到大考前,孩子就常肚子痛,帶去給兒科醫師檢查很多次,找不出明確病因,曾懷疑孩子是不是裝病,但當他肚子痛發作時,還是常痛到臉色泛白,甚至會一吃東西就吐。

平常孩子也很少表達自己的感受,有時覺得孩子悶悶的,但他自己卻沒有明顯感覺⋯⋯兒童青少年身心症(身體症狀與相關疾患)在不少兒童與青少年日常生活中,功能性的身體症狀(有時俗稱身心症)在某些生活壓力下就會出現。

學齡期兒童約四分之一有慢性或反覆的疼痛(頭痛,肚子痛,肌肉痠痛等),十分之一有慢性疲勞(常常感到很累),有時在壓力存在時皮膚疾患會復發(例如:濕疹、乾癬、蕁麻疹等)。

通常這些症狀不會持續存在,也沒嚴重到影響生活,學習,人際等功能,因此多不會經常尋求醫療協助。

但也有不少孩子,其身體的症狀,讓他們(或家人)很焦慮,擔心是不是嚴重的疾病,或花很多時間檢查想治療。

這類個案可能會被認為有身心症,而不是單純生理因素造成的不舒服。

這類個案若被轉介到兒童心智科或身心科時,若排除其他可能診斷後,可能會被劃歸在身體症狀與相關疾患範圍中(DSM5,somaticsymptomsandrelateddisorders)。

因科別間的診斷準則有分歧,臨床工作者也常感混淆,目前的盛行率等數據差異仍大。

但有追蹤性研究發現,有些到了成人時仍有上述症狀,甚至會合併焦慮症或憂鬱症等。

另外也有研究發現有這些症狀的兒童與青少年,常合併對自己情緒理解困難跟表達障礙(2017,RitaCerutti)。

父母如何協助有身體化症狀困擾的孩子?雖不是每個孩子都因身體症狀造成生活影響,但這類現象在兒童青少年並不少見。

由於大腦發展會持續整個兒童青少年期,身為父母,有以下幾點可幫助自己與孩子,去因應孩子身體化症狀的影響。

而若嘗試後仍覺效果有限,亦可諮詢兒科醫師是否轉介心理專業評估。

一、家長的自我覺察自己有沒反覆出現的身體症狀?都怎麼因應的?自己個性有沒哪些特質?例如,比較急?比較容易緊張?比較容易要求完美?比較隨性?自己對生病的看法是什麼?(例如,不舒服一定要看醫生處理好,或是⋯⋯?)自己或家庭有沒有過創傷經驗或重大事件?這些經驗怎麼影響?當孩子有壓力或心情不好時,你都怎麼覺察到的?怎麼去協助孩子呢?你是否習慣把孩子當成獨立個體,覺得他有自己的想法與感受,也嘗試用他能理解的方式回應?二、如何陪伴壓力中的孩子?有些孩子重複出現功能性身體症狀,一部分因素來自於發展的環境中,不習慣分享生活的經驗或感受,若從日常生活中維持固定相處時光,維持讓孩子感覺自在安全的親子關係,就有可能促進孩子練習表達遇到的壓力與困擾。

維持固定親子相處時光或共同參與的活動。

傾聽:在孩子願意談的情境聽孩子說,若孩子願意多說,再試圖澄清。

開放:若孩子話不多或不太願意講,可跟孩子說:若你願意時,爸媽會盡量撥時間聽你談。

保持關切的適當界線:很多爸媽都關心孩子,但表達的方式常會讓關係變緊張,特別在青少年階段。

觀察:孩子可能有哪些壓力源。

同理:感受孩子可能的擔憂或困擾,用孩子習慣的方式表達關心與理解,有時非語言的陪伴就是同理。

不評價:不以自己的價值觀來回應或指導。

(如,家長:阿就去考一下,寫個60分也可以!)不批評:以負面語句回應。

(如,家長:才考試就緊張成這樣,怎這麼沒用!)三、在家中可帶孩子練習的放鬆運動在家中就可做的放鬆活動,是目前



2. 親子天下--「兒童焦慮症」

再加上之前提到5-10%的兒童焦慮症,這些需要精神科醫師幫忙的小孩,每十個至少有一個。

第二步是評估跟心理諮商,小孩的身心狀況需要完整 ...Togglenavigation首頁最新消息關於我們服務項目交通位置看診進度門診預約聯絡我們English首頁最新消息最新消息門診異動專欄文章新書摘要媒體採訪2018/11/14親子天下--「兒童焦慮症」「兒童焦慮症」?不就是「愛哭跟害羞嗎?」圖片來源:Shutterstock你的小孩怕生嗎?會常常不想上學嗎?常做惡夢、頭痛嗎?請看下面這個專門針對「兒童焦慮症」所設計的問卷: 1.你的小孩對於社交活動(像跟朋友出去、親戚聚會)有很顯著而立即的害怕嗎?尤其是跟不熟悉的人在一起。

2.你的小孩對於某些事件或活動會有多餘的擔心嗎?像出門旅行,參加檢定考試。

3.你的小孩會無緣無故覺得吸不到氣、胸悶,或心跳很快嗎?4.你的小孩跟家庭成員或其他熟悉的人可以建立與年齡相當的社交關係嗎?像打電話拜年,有事不會只跟媽媽講。

5.你的小孩跟同學相處時會不會顯得焦慮,甚至避免去接觸他們。

6.你的小孩會對某些東西或情境有不合理而持續的害怕嗎?像飛行、高處,或動物。

7.當遭遇到害怕的事物或情境,你的小孩會僵住不敢動,黏著你,或發脾氣亂哭嗎?8.你的小孩會特別擔心他們的競爭力,或者表現不好嗎?9.當需要離開家人或熟悉的人時,你的小孩會哭鬧、發脾氣,或拒絕離開嗎?10.你的小孩曾拒絕上學,或迴避跟他年齡相當的社會活動嗎?像參加園遊會表演、跟同學去看電影。

11.你的小孩會每天花一個小時以上重複做某件事情嗎?像洗手、檢查、計算,或整理。

12.你的小孩會容易頭痛、做惡夢,或肚子痛嗎? 以前對於兒童焦慮症的研究很少,即使到了現在,很多精神科醫師對於所謂兒童焦慮這個診斷仍蠻陌生的,因為這個觀念真正被廣泛的注意可能不到十年。

但是根據國外專家表示,小孩可能有高達百分之5到10的機會有焦慮症,而焦慮症還包括了強迫症、社交焦慮症、恐懼症(怕高、怕飛機)等。

 這些小孩可能還會有注意力難以集中、煩躁易怒、肌肉緊繃、吞嚥卡卡的、頻尿,跟睡眠障礙。

門診中有一些個案從國中開始就有失眠多夢的困擾,有的人還表示從他記憶所及,就很容易睡不著,常常很緊張。

一般來說,這些症狀要持續超過6個月才能正式被診斷,因為環境的適應障礙也可能出現類似的症狀,但一般不會延續到半年之久。

 父母往往認為這些小孩害羞、緊張是正常的,即使已經到了拒學的程度,只要不是太嚴重,父母也不知道該求助於精神科醫師。

其實看精神科醫師,對每個小孩都是會有幫忙的,像是過動、注意力缺損、亞斯伯格、焦慮症,這些精神疾病有時很輕微,但是長期下來會構成很大的困擾。

尤其問題拖越久,小孩到了青春期,就醫更困難,治療往往也越費力,尤其是男性。

要幫助腦部功能出現精神疾患的小孩(不只是焦慮症): 第一步是父母親能夠辨識小孩的症狀,並拋開對精神疾病莫名的恐懼或偏見。

過動注意力缺損症候群的比率大約在5-8%,過去關於全球亞斯伯格症盛行率調查是千分之零點五,但澳洲最新研究的數字飆高到將近六十分之一。

台灣這幾年,無論在教學現場或是兒童心智科診間,亞斯伯格症的確診數字正以飛快的速度增加中。

再加上之前提到5-10%的兒童焦慮症,這些需要精神科醫師幫忙的小孩,每十個至少有一個。

 第二步是評估跟心理諮商,小孩的身心狀況需要完整的評估,有些時候還要考慮基因的異常、內分泌的問題,甚至重金屬的中毒。

一般來說,藥物的使用在醫師的觀察下,安全性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對小孩來說,心智不夠成熟,心理諮商特別的重要。

 第三步是跟教育系統的連結,以及長期的追蹤。

有些問題到了青少年時期會有變化,像過動情形會減少,但脾氣有時變的極端暴躁。

這是大腦會因為性荷爾蒙的刺激而出現再次的發展與變化,也容易出現青春期的憂鬱症,以前總被認為是叛逆期。

甚至思覺失調症、雙極情感性疾患(以前叫躁鬱症)的發作也往往在青春期的後期。

 精神科醫師或心理諮商師其實可以做得更多,像人際互動技巧、情緒察覺與處理的能力,甚至對自己能力的發掘都可以透過心理諮商來幫助。

所以請父母親善用一開始介紹的量表,拋除對精神醫學跟心理諮商的成見,讓我們及時一起給予小孩完整的幫助。

 回前一頁為提供您最佳個人化且即時的服務,本網站透過使用"Cookies"記錄與存取您



3. 常見的身心症有哪些?

兒童青少年精神科 ... 什麼是「身心症」? ... 心身症種類很多,大部分是表現在自律神經所支配的器官上,包括以下疾病:冠狀動脈疾病、原發性高血壓、偏頭痛、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回首頁 | English | 網站導覽 | 全文檢索 小中大關於本院醫院介紹各界肯定各科介紹醫師陣容醫療團隊專業陣容訊息專區最新消息代診通知新聞稿活動相簿相關法令政府公開資訊病床利用統計院訊個資保護專區電子病歷專區學術活動課程及講座線上報名講義下載學術發表便民服務各類主題專區門診時間表服務白皮書服務專區服務專線申訴流程資料下載衛教資訊影音專區感謝函專區常見問題相關連結桃療專區線上服務網掛及門診表線上申訴服務網路申辦徵才或招標線上徵才招標公告志工招募聯絡我們院長信箱線上諮詢線上問卷衛教及熱門議題投票滿意度調查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陣容最新消息本科介紹衛教資訊常見問題檢查項目服務專區資料下載線上諮詢門診時間代診通知:::首頁便民服務常見問題常見問題常見問題內容問  題常見的身心症有哪些?所屬分類醫療專區解  答什麼是「身心症」?如果當事人原先就有生理疾病,例如十二指腸潰瘍、高血壓或冠狀動脈心臟病等。

當面臨生活壓力時,難免引發相關的情緒變化,繼而惡化了原來疾病的症狀,使之變本加厲,例如引發嚴重的腹痛、心臟病發作等,這便是一種心身症的問題。

心身症種類很多,大部分是表現在自律神經所支配的器官上,包括以下疾病:冠狀動脈疾病、原發性高血壓、偏頭痛、氣喘、過度換氣徵候群、消化性潰瘍、潰瘍性結腸炎、腸胃道躁激症、頻尿、經痛、經前徵候群、下背痛、異位性皮膚炎、搔癢症、糖尿病、甲狀腺功能異常問題等等。

什麼是恐慌症?患者會反覆經歷到強烈而突然的恐懼感、心神慌亂或即將死亡的感覺。

此時伴隨發生交感神經系統亢奮的症狀,如:心跳加速、胸痛、呼吸急促或窒息感、盜汗、發抖顫慄、喉嚨梗塞感、噁心或腹部不適、頭暈昏沉、失去現實感或失去自我感、感覺異常、冷顫或臉潮紅。

恐慌發作一般約在十分鐘時達到顛峰,患者會害怕失去控制或即將發狂。

因再次發作前是沒有預警的,患者常生活在下一次發作的即將來臨的恐懼中,甚至避開第一次發作的場合或地點。

什麼是強迫症?患者會不斷重複或回想一些感覺不恰當、自己不想要的意念、記憶和行為,而身受其苦,並會企圖努力用各種方式來阻止它。

症狀上可分為:1.強迫性意念:即擔心被細菌感染、懷疑是否關好、東西是否按順序放好、擔心侵略性的衝動出現等。

2.強迫性行為:反覆洗手、洗澡、打掃、反覆檢查門窗、電燈開關、瓦斯、作業將物品排序,反覆祈禱、計數、默念。

怎麼知道自己得焦慮疾患?偶而焦慮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反應,但若焦慮反應的程度過強或持續的時間太久,造成以下情形,你可能得到了焦慮疾患。

1.就算沒有實際的行為,也會覺得焦慮、緊張。

2.這些狀況讓你很沮喪,並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品質。

3.會無所不用其極地逃避令你感到焦慮的情況或場合。

4.出現生理症狀,如肌肉緊繃酸痛、心悸、胸悶、頭痛、睡眠障礙等。

憂鬱症可能出現的症狀有哪些?1.不快樂,生活中沒有感覺到樂趣,不太會笑,甚至常流淚或哭泣。

2.喪失原本對許多事物的興趣。

3.一直想不愉快的過去,對現況多負面的看法,對未來感到悲觀。

4.覺得自己活著沒有價值,有許多的自責或罪惡感。

5.無法專心、無法下決定。

6.沒有食慾,體重減輕。

7.失眠、多夢。

8.沒體力,沒精神,不想動,或煩躁不安。

以致工作、讀書、家事都很勉強在做或無法做。

9.常想到死,以解脫一切。

10.可能會抱怨身體多處不舒服,但身體檢查又找不出問題。

回瀏覽頁快速連結關閉門診時間表網路掛號看診號查詢慢箋預約就醫指南衛教專區各科介紹常見問答桃療常備藥品病床利用統計交通位置財務報表公告重大政策關閉網站導覽關於本院醫院介紹各界肯定各科介紹醫師陣容醫療團隊專業陣容訊息專區最新消息代診通知新聞稿活動相簿相關法令政府公開資訊病床利用統計院訊個資保護專區電子病歷專區學術活動課程及講座線上報名講義下載學術發表便民服務各類主題專區門診時間表服務白皮書服務專區服務專線申訴流程資料下載衛教資訊影音專區感謝函專區常見問題相關連結桃療專區線上服務網掛及門診表線上申訴服務網路申辦徵才或招標線上徵才招標公告志工招募聯絡我們院長信箱線上諮詢線上問卷衛教及熱門議題投票滿意度調查無障礙宣告  |  隱私



4. 心理誌PsychoLife 第47期秋季號-2:家庭動起來,身體不再痛 ...

兒童青少年身心症(身體症狀與相關疾患): ... 這類個案若被轉介到兒童心智科或身心科時,若排除其他可能診斷後,可能會被劃歸在身體症狀與 ...跳到主要內容心理誌PsychoLife第47期秋季號-2:家庭動起來,身體不再痛-談兒童青少年身心症     家庭動起來,身體不再痛-談兒童青少年身心症文:沈眉君醫師(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身心科)   你/妳有沒有過類似經驗,家中的學齡期孩子,某次段考前剛好出現急性腸胃炎,當時症狀嚴重到不能去上學,該次段考也沒應考要補考。

在那之後每到大考前,孩子就常肚子痛,帶去給兒科醫師檢查很多次,也找不出明確病因,也曾懷疑孩子是不是裝病,但當他肚子痛發作時,還是常痛到臉色泛白,甚至會一吃東西就吐。

平常孩子也很少表達自己的感受,有時覺得孩子悶悶的,但他自己卻沒有明顯感覺… 兒童青少年身心症(身體症狀與相關疾患):   在不少兒童與青少年日常生活中,功能性的身體症狀(有時俗稱身心症)在某些生活壓力下就會出現。

學齡期兒童約1/4有慢性或反覆的疼痛(頭痛,肚子痛,肌肉痠痛等),1/10有慢性疲癆(常常感到很累),有時在有壓力存在時皮膚疾患會復發(例如:濕疹、乾癬、蕁麻疹等)。

通常這些症狀不會持續存在,也沒嚴重到影響生活,學習,人際等功能,因此多不會經常尋求醫療協助。

但也有不少孩子,其身體的症狀,讓他們(或家人)很焦慮,擔心是不是嚴重的疾病,或花很多時間檢查想治療。

這類個案可能會被認為有身心症而不是單純生理因素造成的不舒服。

這類個案若被轉介到兒童心智科或身心科時,若排除其他可能診斷後,可能會被劃歸在身體症狀與相關疾患範圍中(DSM5,somaticsymptomsandrelateddisorders)。

   因科別間的診斷準則有分歧,臨床工作者也常感混淆,目前的盛行率等數據差異仍大。

但有追蹤性研究發現,有些到了成人時仍有上述症狀,甚至會合併焦慮症或憂鬱症等。

另外也有研究發現有這些症狀的兒童與青少年,常合併對自己情緒理解困難跟表達障礙(2017,RitaCerutti)。

父母如何協助有身體化症狀困擾的孩子:     雖不是每個孩子都因身體症狀造成生活影響,但這類現象在兒童青少年並不少見,有些常併情緒調節跟象徵化的用語言理解表達自己情緒困擾。

由於大腦的發展能持續著整個兒童青少年期,身為父母,有以下幾點可幫助自己與孩子,去因應孩子身體化症狀的影響。

而若嘗試後仍覺效果有限,亦可諮詢兒科醫師是否轉介心理專業評估。

1、家長的自我覺察(1)自己有沒反覆出現的身體症狀?都怎麼因應的?(2)自己個性有沒哪些特質?例如,比較急?比較容易緊張?比較容易要求完美?比較隨性..?(3)自己對生病的看法是什麼?(例如,不舒服一定要看醫生處理好或是..?)(4)自己或家庭有沒有過創傷經驗或重大事件?這些經驗怎麼影響?(5)當孩子有壓力或心情不好時,妳/你都怎麼覺察到的?怎麼去協助孩子呢?(6)妳/你是否習慣把孩子當成獨立個體,覺得她/他有自己的想法與感受,也嘗試用她/他能理解的方式回應?2、如何陪伴壓力中的孩子   有些孩子重複出現功能性身體症狀,一部分因素來自於發展的環境中,不習慣分享生活的經驗或感受,若從日常生活中維持固定相處時光,維持讓孩子感覺自在安全的親子關係,就有可能促進孩子練習表達遇到的壓力與困擾。

(1)    維持固定親子相處時光或共同參與的活動(2)   傾聽-在孩子願意談的情境聽孩子說,若孩子願意多說,再試圖澄清(3)   開放-若孩子說得不多或不太願意講,可跟孩子說若你願意時,爸媽會盡量撥時間聽你談(4)   保持關切的適當界線-很多爸媽都關心孩子,但表達的方式會讓關係變緊張,特別在青少年階段(5)   觀察-孩子可能有哪些壓力源(6)   同理-感受孩子可能的擔憂或困擾,用孩子習慣的方式表達關心與理解,有時非語言的陪伴就是同理(7)   不評價-不以自己的價值觀來回應或指導(如,家長:阿就去考ㄧ下,寫個60分也可以!)(8)   不批評-以負面語句回應(如,家長:才考試就緊張成這樣,怎這麼沒用!)3、在家中可帶孩子練習的放鬆運動   在家中就可做的放鬆活動,是目前這類疾患治療研究中被視為有效的方法之一。

其他各種取向的治療模式則多須專業協助。

以下整理幾種父母在家中可與學齡期以上的孩子一同進行的放鬆運動,這類活動,通常建議最好能每日找時間練習,嘗試2周後再觀察實作的效果。

腹式呼吸:(1)    平躺下,可以膝蓋彎曲或伸直,一隻手放在腹部,



5. 無言的抗議~孩子身心症~ @ 亞斯柏格和高功能自閉症之家:: 痞 ...

無言的抗議——兒童心身症When the Mental Turns Physical Children's Psychosomatic Di.亞斯柏格和高功能自閉症之家跳到主文我們是一群星星的孩子,這是我們的志工之家所有資料,僅供參考部落格全站分類:心情日記相簿部落格留言名片Jan17Tue200610:49無言的抗議~孩子身心症~無言的抗議——兒童心身症WhentheMentalTurnsPhysicalChildren'sPsychosomaticDisorders文.張瓊方(光華雜誌1996年10月) 無病呻吟在小兒科這樣的病例層出不窮,馬偕醫院副院長黃富源指出,有些孩子臉會莫名的抽搐、不斷的眨眼睛,有的會口吃,這些都是壓力的表現。

心身症常透過神經肌肉的症狀來表現,如:頭痛、肚子痛、關節痛、胸痛、語言障礙等等。

也有以腸胃症狀表現,如:消化不良、消化性潰瘍等等。

對孩子來說,以腹部疼痛狀況出現的居多。

此外,情緒障礙、行為障礙也是心身症的表現。

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醫師吳佑佑指出,有些孩子的情緒緊張、焦慮、憂鬱;有的甚至會自傷。

心事無人知有些孩子以疾病來對抗壓力台大兒童心理衛生中心醫師丘彥南指出,有些兒童心身症是「一過性」的,問題解決就好了,不必大費周章;但如果是持續性的困擾,就需要諮商協助了。

罹患心身症的孩子並非無病呻吟或為了不想上學而裝病,而是真的感到疼痛。

丘彥南指出,壓力會影響神經、肌肉收縮、血管的反應,讓人真的痛起來。

治療心身症的孩子通常先給予止痛藥等「症狀治療」,必要時給予孩子一些「抗憂鬱」、「抗焦慮」的藥物輔助降低他的焦慮,對病情都有幫助。

但找出壓力來源,調整大人的期待、教導孩子應付壓力的方法等才是真正治本之道。

全站熱搜創作者介紹kolin836920亞斯柏格和高功能自閉症之家kolin836920發表在痞客邦留言(3)人氣()E-mail轉寄全站分類:不設分類個人分類:醫師專欄此分類下一篇:人的形塑與再造/陳質采醫師上一篇:無言的抗議~孩子身心症~下一篇:台灣有關特殊教育的法規歷史上的今天2006:無言的抗議~孩子身心症~▲top留言列表發表留言站方公告[公告]MIB廣告分潤計劃、PIXwallet錢包帳戶條款異動通知[公告]2021年度農曆春節期間服務公告[公告]新版部落格預設樣式上線活動快報一人一文挺餐飲!過往,部落客的文章為餐廳店家帶來許多生意。

現在,...看更多活動好康我的好友熱門文章文章分類影音檔(8)資優教育(28)時事議題(36)相關好書(45)星兒學術研究和文獻報導(54)AS.HFS孩子的世界(68)融合式教育(17)教育策略(教師)(97)教養心情(家長)(115)教育界人士專欄(172)就學.就業(22)小學的AS學校記事(25)大學資源班老師分享(9)IEP個案研討(15)ICF討論(8)面對拒學(7)鳳華教授(5)張正芬教授(9)醫師專欄(47)臨床心理師(3)宋維村醫師(3)吳佑佑醫師(15)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陳政雄醫師(17)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丘彥南醫師(11)特殊教育法規(49)組織.家長會活動(10)資優教育(1)時事議題(16)星兒學術研究和文獻報導(2)AS.HFS孩子的世界(32)融合式教育(0)教育策略(教師)(9)教養心情(家長)(32)教育界人士專欄(9)就學.就業(0)小學的AS學校記事(0)大學資源班老師分享(0)IEP個案研討(7)ICF討論(0)面對拒學(0)鳳華教授(4)張正芬教授(4)醫師專欄(2)臨床心理師(0)宋維村醫師(0)吳佑佑醫師(1)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陳政雄醫師(0)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丘彥南醫師(2)特殊教育法規(10)組織.家長會活動(0)未分類文章(6)最新文章最新留言動態訂閱文章精選文章精選2015一月(1)2013五月(1)2013二月(2)2013一月(3)2012十二月(12)2012十一月(17)2012十月(19)2012九月(2)2012七月(5)2012六月(11)2012五月(47)2012四月(11)2010十一月(4)2010十月(34)2010九月(34)2010八月(40)2010七月(25)2010六月(25)2010五月(37)2010四月(26)2010三月(26)2010二月(24)2010一月(30)2009十二月(60)2009十一月(43)2009十月(46)2009九月(27)2009八月(5)2009七月(1)2009六月(2)2009三月(10)2009二月(1)20



6. 【學業壓力】幼童身心症病發率高

精神科醫生丁錫全稱。

身心症泛指由心理、情緒或環境因素引發的身體症狀或疾病,男女老幼均有機會患此症,病因與壓力過大有關,學童患者的 ...×Oh!爸媽生活健康健康百科【學業壓力】幼童身心症病發率高2016-09-26精神科專科醫生強調,九月底及十月初的新學年期間,一向是本地學生罹患身心症的高峰期,而此症又以幼童患者居多,家長勿掉以輕心。

「本港每年九月底及十月初都是身心症的高峰期,求診率僅次於讀寫障礙之後排第二位,患者以小一至小三學童最多。

」精神科醫生丁錫全稱。

身心症泛指由心理、情緒或環境因素引發的身體症狀或疾病,男女老幼均有機會患此症,病因與壓力過大有關,學童患者的壓力來源多為學業及校園生活問題。

其引發的症狀廣泛,包括心、肺、腸胃消化、神經及泌尿系統等不適,另亦可反映於如背、頭及關節等痛症上。

丁錫全指,學生患者尤其是較年幼學童,症狀多以出現「腸胃過激」較明顯,並以肚痛、腹瀉、嘔吐及胃痛為主。

大部份個案都是因為就診查找上述問題的病因不果,經身體檢查及藥物治療後,仍無法改善徵狀,最終被轉介求助精神科診療,才發現患上身心症。

小一至小三學童居多治療此症必須從心理上入手,只要疏導了壓力源頭,由其引發的生理不適症狀,自可改善,施以藥療反而成效不彰。

身心症以治療學童患者的難度最高,因他們年幼,不擅表達,較難找出困擾的來源。

「有時往往要由臨牀心理學家與孩子進行堆沙及繪畫遊戲,逐步引導他們抒發內心壓抑的負面情緒,方可找出問題根源。

」獨睡可助防患?排除因學業要求無法達標所導致的病因,大部份年幼的身心症患者,尤以剛升讀幼稚園及小一的學童為例,他們主要都是受到「分離焦慮症」影響而誘發身心症。

丁醫生指,由六個月大至五、六歲期間,兒童最易對父母產生強烈依附關係,故一旦分開即使是短時間,都易感不安,而倚賴感強烈者,最易進一步衍生身心症不適問題,普遍病例症狀是一上學便肚痛、腹瀉。

丁錫全坦言,要預防分離焦慮症,須早於嬰孩時期着手,方法很簡單,只要於情況許可下,盡早讓孩子獨自進睡,因臨牀所見,一半或以上的相關病童,都是一直或之前長期與父母或成人(有的是傭人)同房睡,甚至是同牀伴睡的,而孩子愈早減少及戒除倚賴的媒介及習慣,愈有助杜絕及降低分離焦慮症的影響程度。

撰文:衞兒獲頭條日報授權轉載相關文章:【請建立孩子同理心】自閉兒心酸自白:沒有朋友          【Elsie】小學生考試壓力大身心徵兆須留神下一頁熱門文章控制近視|專家分享D.I.M.S.鏡片有效減慢近視增長速度07-02兒童牙齒│我的小朋友適合接受「兩階段矯齒治療」嗎?|陳思昕牙科醫生07-07視光師教路|小朋友成日甩眼鏡?揀鏡框注意3個準則07-06孩子身高|拆解生長痛出現成因附紓緩2大方法+食療|中醫爸B07-09小文青『瞳』遊大自然守護眼睛健康06-30lifebeauty_cat健康百科查看更多 ▸孩子身高|拆解生長痛出現成因附紓緩2大方法+食療|中醫爸B2021-07-091招解決戴眼鏡4大煩惱2021-07-09視光師教路|小朋友成日甩眼鏡?揀鏡框注意3個準則2021-07-06視光師教路|小朋友成日甩眼鏡?揀鏡框注意3個準則2021-07-06愈來愈來小朋友患近視要加入四眼行列,不過經常反映戴得不舒服,沒有心機學習,或者容易飛甩需要不時托眼鏡,原因可能是揀錯鏡框!註冊視光師袁紹文表示,如何挑選合適鏡框也是個學問,最好配合小朋友需要,既減少生更多控制近視|專家分享D.I.M.S.鏡片有效減慢近視增長速度2021-07-02兒童健康|小孩發燒可大可小兒科醫生教觀察「危險徵兆」2021-07-02小文青『瞳』遊大自然守護眼睛健康2021-06-30小文青『瞳』遊大自然守護眼睛健康2021-06-30眼睛健康與用眼習慣息息相關,自從踏入電子教學新常態,小朋友面對屏幕的時間愈來愈長,為眼睛帶來一定的負擔。

為避免近視大幅度加深,爸媽應培養孩子良好的用眼習慣,同時多看遠處及綠色植物。

假日時,不妨一家大細更多查看更多 ▸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