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拇指痛看什麼科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該看哪一科

6.神經外科:腦瘤、顱內出血、多汗症、疼痛痠麻、椎間盤突出、下背痛、肩頸痠痛、脊椎滑脫、脊椎腫瘤、脊髓骨與頸椎外傷、腰椎骨折。

7.骨科:骨折脫臼、關節 ...



2. 手腕痛就是媽媽手?專家說:不一定!可能是其他問題作祟 ...

... 而因為該遊戲需要反覆的手腕和大拇指的動作,隔天手腕竟異常疼痛, ... 復健科主治醫師丁睿宇表示,但在治療後,手腕仍然持續疼痛,才發現 ...親愛的網友: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IE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新聞網願景工程橘世代有設計售票網有行旅我的新聞udn/元氣網/科別/骨科.復健手腕痛就是媽媽手?專家說:不一定!可能是其他問題作祟!分享分享留言列印A-A+2020-06-2217:03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黃慧玫、諮詢專家/陽明院區復健科主治醫師丁睿宇圖片設計/Anita 24歲的陳先生(化名),平時工作忙碌、壓力大,為了紓壓,回家後習慣打手遊才入睡。

適逢周末,他花了比平時更多時間於遊戲中,而因為該遊戲需要反覆的手腕和大拇指的動作,隔天手腕竟異常疼痛,趕緊就醫。

許多飽受手腕疼痛的人,都以為自己是有媽媽手。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復健科主治醫師丁睿宇表示,但在治療後,手腕仍然持續疼痛,才發現是罹患與媽媽手截然不同的隔間症候群(IntersectionSyndrome)。

有許多的疾病會造成手腕疼痛,最常見的就是狄奎凡氏症(俗稱媽媽手),而隔間症候群因為引發疼痛的部位與媽媽手相似,容易造成診斷上的困難。

他直言,若沒有多加留意,有時候不容易區分兩者差別。

丁睿宇指出,隔間症候群又稱為槳手腕、交叉症候群、吱吱手腕等。

因為第一隔間的拇指外展長肌及伸拇指短肌,在往手部延伸時,會跨過第二隔間的橈側伸腕長短肌肌腱,在反覆摩擦下導致肌腱滑膜炎,使手腕橈側莖突出現疼痛。

因疼痛位置與媽媽手相近,而常被誤認是媽媽手。

丁睿宇解釋,媽媽手是第一隔間的拇指外展長肌及伸拇指短肌,兩條肌腱產生狹窄性的肌腱滑膜炎造成,因此,隔間症候群痛的位置會比媽媽手還要中間些。

發生隔間症候群者,在手腕近端靠近橈骨莖突會有疼痛、腫脹感,按壓時也會痛;在手腕和大拇指伸直時,也會感到疼痛且有摩擦聲。

隔間症候群常發生需要重複手腕屈曲伸直的人身上,例如從事划船、滑雪、羽球、網球、騎馬等。

隔間症候群發生率較媽媽手低,且男女發生率差不多,媽媽手則常發生於女性。

隔間症候群治療約3~4周可改善,而媽媽手只要1~2周就可緩解,因此,手腕疼痛若治療2周後仍痛,可考慮進一步檢查疼痛原因。

丁睿宇說,臨床上,會檢查手腕疼痛部位、手腕活動度、手腕腫脹區域等,以得到正確診斷。

此外,超音波檢查也可以協助診斷,藉由超音波可得知肌腱滑囊發炎的正確位置,再來進行明確診斷。

而隔間症候群本身有個特殊症狀,就是患者在手臂用力旋前、旋後時發出爆裂音,此點也可以與媽媽手來做區隔。

治療上,通常以保守型治療為主,包含充分休息與活動型態改變;藥物可選擇非類固醇類止痛藥、普拿疼等;夜間則使用輔具暫時固定手腕,減少手腕活動。

若保守型治療無效後,可考慮接受局部類固醇注射來減低發炎改善症狀。

目前,復健治療對於隔間症候群沒有何種方式最有效的定論,但可以透過逐步的伸展拇指外展長肌、伸拇指短肌、橈側伸腕長短肌肌腱,同時鬆動手肘、手腕的關節都能逐步改善症狀。

丁睿宇提醒,倘若有手腕疼痛的症狀,再接受過保守治療後仍然疼痛,可以考慮到醫院接受進一步的超音波檢查,來查明確切的病因,唯有正確對症下藥,才能藥到病除。

媽媽手隔間症候群復健運動傷害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KingNet國家網絡醫藥,是一結合醫療、藥品、保健、養生的行動網絡平台,並經營華人醫療界最具規模醫藥諮詢,擁有1500位專業醫療人員,提供民眾在線免費醫療諮詢,致力健康醫療衛教之推廣,深受民眾與醫界信賴。

網站擁有超過6萬筆中西藥藥典,及上萬筆常見疾病及醫護名詞,破解艱深的醫療與用藥相關專有名詞,讓醫療更貼近群眾!【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網站】:https://www.kingnet.com.tw/knNew/index.html【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kingmedical/延伸閱讀冬天運動避免傷身5大熱身運動將關節暖開復健之路有您伴精障藝術展天份頭痛醫頭很NG這類頭痛問題出在脖子單手廚房教撇步/下廚當復健中風病友也能做菜健身教練血淋淋的慘痛教訓:千萬不要以受傷換取經驗深蹲也入列!專家告訴你重訓最容易受傷的5大動作手腕無力、扭力變差!骨科醫師提醒:可能是三角纖維軟骨撕裂所致!同類文章手指麻痛別輕忽腕隧道症候群放著不管恐



3. 媽媽手

接近手腕處的大拇指側,出現無法使力或持續疼痛的現象(早上起床時較為嚴重)。

常合併有上肢緊繃、局部腫脹等症狀,且會向上延伸到前臂,向下延伸到拇指, ...門診時刻表網路掛號醫療團隊就醫指南資料申請交通資訊首頁衛教園地復健科媽媽手                      媽媽手什麼是「媽媽手」?醫學上稱為狹窄性肌腱滑膜炎,又稱狄魁文氏症,因為不斷地刺激使手背橈側(靠近姆指側)肌腱周圍的腔室腫脹,壓迫到伸姆短肌及外展姆長肌的肌腱和滑膜,使通道變狹窄、肌腱和滑膜發炎腫脹,手腕姆指側出現疼痛,嚴重時會造成肌腱沾黏,大拇指及手腕的活動受到限制。

  ▼引發媽媽手的部位  症狀接近手腕處的大拇指側,出現無法使力或持續疼痛的現象(早上起床時較為嚴重)。

常合併有上肢緊繃、局部腫脹等症狀,且會向上延伸到前臂,向下延伸到拇指,大拇指翹起來(伸拇指肌)的時候更痛。

當手腕及手進行扭轉的動作、或拇指的反覆伸直、屈曲都會使疼痛加劇。

ex:扭毛巾、寫字等使用到大拇指力量的活動。

長時間若未進行治療,可能造成腱鞘肥厚的現象,形成凸起的腱鞘囊腫。

 好發族群女性居多,且多為家庭主婦。

常見於上班族,長期使用電腦滑鼠。

剛生產過後之婦女,大多是產婦在抱新生兒時托住嬰兒頭部的那雙手。

銀行行員、會計人員、藥師等。

 物理治療(一)急性期:當手一動就痛,且有腫脹,熱感等反應。

♥治療目的:讓長期使用的拇指與手腕停止活動,並改善肌腱滑膜發炎、腫脹及疼痛的情形。

♥如有紅腫熱痛的情形,進行PRICE原則:P:使用專用的護腕來保護。

R:立即停下手邊的工作,讓手適度的休息,避免大拇指的反覆使用。

I:受傷後48小時內,於患部局部冰敷(massage)可減少腫脹及疼痛,每日3~5次,每次20~30分鐘;急性期48小時後過後可以局部熱敷。

C:深部摩擦按摩:給予垂直受傷肌腱的方向,施予深部摩擦按摩,減輕疼痛,促進組織修復,避免沾黏。

E:在不產生疼痛的前提下抬高手腕,作手腕轉動的運動。

(二)亞急性期:當大拇指肌腱腫脹及熱感逐漸消失,但手部活動時仍有明顯疼痛。

♥治療目的:促進肌腱受傷發炎處的恢復、防止肌腱滑膜的沾黏。

♥治療方法:適度的休息。

深層按摩:給予垂直受傷肌腱的方向,施予深部按摩,以撫平肌腱和滑膜之間的疤痕組織,減少滑膜的刺激。

物理治療:熱敷、超音波、雷射、TENS等。

藥物治療:口服止痛、局部注射。

 (三)慢性期:手部疼痛減輕,但大拇指需要用力時,例如提重、開罐頭食品的蓋子時,會出現無力的現象。

♥治療目的:增加受傷肌腱的肌肉彈性與力量,以免反覆受傷。

 運動治療 肌肉拉長牽張運動:以其他四指將大姆指包住,手腕朝下施力,直到手感到緊的程度,維持此動作15~20秒鐘,接著放鬆休息;重覆5~10次,一天做2~3回。

 肌力加強運動 (1):手握水瓶,拇指朝上,將手垂在桌子外緣,手下墊毛巾或枕頭,動作時漸漸將水瓶慢慢上舉,維持此姿勢5秒鐘,接著放鬆休息,重複5~10次,一天做3~5回合。

 肌力加強運動 (2):使用橡皮筋繞到五指外,慢慢撐開,維持此姿勢5秒鐘,接著放鬆休息,重複5~10次,一天做3~5回合。

        本衛教資訊經復健科醫師檢視聲明:所有衛教資訊內容僅供參考使用,無法提供任何醫療行為和取代醫師當面診斷,若有身體不適的情況發生,請您盡速就醫,以免延誤病情!若有任何疑問,請不吝與我們聯絡!醫療諮詢專線:(日間)04-22586688轉6367  (夜間)0975-901694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